[发明专利]一种腕式脉率计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34555.4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0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树海;徐峰;王维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超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45 | 分类号: | A61B5/0245;A61B5/14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9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腕式脉率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理参数测量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腕式脉率计。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应地,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很多家用电子医疗产品应运而生,特别是移动性和便携性逐渐成为医疗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申请号为201020647989.2的专利《脉率监测腕表》公开了一种简易的脉率监测腕表,包括表身、液晶显示屏、发光二极管、数据信息处理器、数据传输线、压力传感器和尼龙彩色布条,通过固定在布条上的压力传感器,收集桡动脉波动信号,经过处理得到用户每分钟心跳波动次数。从而实时监测用户的脉率,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桡动脉位置固定,必须是的压力传感器对准该位置,十分不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腕式脉率计,包括腕带、电源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脉率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控制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其中:
所述脉率采集模块包括发光管和光探测器,所述发光管向人体组织发射光信号,所述光探测器接收经过人体组织反射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成脉率信号;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脉率信号处理成脉率数据;
所述数据输出模块包括显示模块和/或用于将脉率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传输出去的发送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脉率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管至少为两个且与至少一个光探测器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管与所述光探测器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管同时发光或依次发光。
进一步地,还包括检测模块,该检测模块与所述的脉率采集模块相连并在所述脉率信号中检测到最强脉率信号后将该最强脉率信号发送至所述数据处理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光探测器接收经过人体组织反射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成血氧信号,所述的数据处理模块将所述的血氧信号处理为血氧数据后通过所述的显示模块显示和/或通过发送模块发送出去。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数据处理模块相连的计步模块,用于采集步伐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源管理模块、脉率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控制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位于腕带内部或者腕带表面。
一种脉率测量方法,包括:
步骤S101,通过至少两个发光管与至少一个光探测器采集脉率信号;
步骤S102,检测所述脉率信号中最强的信号,将其转换成脉率数据;
步骤S103,将所述脉率数据输出。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1中,还包括采集血氧信号。
本发明具有下述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腕式脉率计及脉率测量方法,通过设置脉率采集模块,能够有效的测量出脉率数据。该脉率采集模块包括发光管和光探测器,通过所述发光管向人体组织发射光信号,所述光探测器接收经过人体组织反射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成脉率信号;该脉率采集模块具有至少两个发光管,并且与至少一个光探测器对应,能够采集手腕上不同位置的脉率信号,减少了光探测器的个数,简化了结构;而当发光管和光探测器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时,可以使光信号不受反射角度的限制,可设置在任何需要的位置,适用范围更广。本发明提供的腕式计步器还设置了检测模块,该检测模块与所述的脉率采集模块相连并在所述脉率信号中检测到最强脉率信号后将该最强脉率信号发送至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提高了本发明提供的腕式计步器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腕式脉率计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腕式脉率计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腕式脉率计的使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腕式脉率计的原理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腕式脉率计的使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脉率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腕式脉率计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超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超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45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