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业务槽位结构及内置业务槽位结构的机箱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33863.5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4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熊建波;潘国杰;马剑鸿;宋功斌;纪永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14 | 分类号: | H05K7/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业务 结构 内置 机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业务槽位结构及内置业务槽位结构的机箱。
背景技术
目前,通信设备为提升接入能力或者解决较大带宽单板的布局问题,业务板槽位经常需要进行槽位拆分或整合使用,如左右拉通的双槽位单板和上下双槽位单板等;而由于通信设备的业务板拉手条扳手对于业务槽位中滑道的变形容差要求特别高,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采用隔板进行加强,从而导致无法实现左右拉通的双槽位单板和上下双槽位单板同时兼容。
例如:在现有的左右拉通双槽位方案中,业务板拉手条扳手插入滑道要求滑道变形容差小于1.4mm,则需要采用左右滑道加中间隔板的方式进行加强规避,可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业务槽位采用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但是由于中间隔板的存在,双槽位单板只能支持左右拉通,无法支持上下拉通,如超高器件需要双层槽位上下整合时,应用受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槽位结构及内置业务槽位结构的机箱,用于实现业务槽位支持左右拉通和上下拉通,便于配置和操作。
有鉴于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业务槽位结构,其中,可包括:
基座、背板与拆分滑道;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拆分滑道通过所述配合件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背板上;
所述业务槽位结构还设置有用于加固所述背板且承受插拔单板时产生的作用力的受力部件。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基座上设置的配合件为销钉,所述拆分滑道设置有与所述销钉相配合的销钉孔,所述基座与所述拆分滑道通过所述销钉和所述销钉孔的嵌合进行固定。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销钉的长度为21.5mm。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受力部件为加强梁;
在所述背板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梁,所述加强梁通过螺钉的形式紧固在所述背板上。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受力部件为固定悬臂;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所述固定悬臂,所述固定悬臂与所述业务槽位结构所处机箱通过螺钉的形式固定。
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固定悬臂的力矩之比为3.5,所述固定悬臂的力矩之比为所述拆分滑道的长度和所述固定悬臂的长度的比值。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受力部件包括加强梁和固定悬臂;
在所述背板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梁,所述加强梁通过螺钉的形式紧固在所述背板上;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所述固定悬臂,所述固定悬臂与所述业务槽位结构所处机箱通过螺钉的形式固定;
其中,所述基座通过两个以上螺钉与所述加强梁进行固定,所述两个以上螺钉呈非一字型排列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拆分滑道呈用于导向的品字形设置。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内置业务槽位结构的机箱,其中,所述机箱包括业务槽位结构,可包括:
基座、背板与拆分滑道;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拆分滑道通过所述配合件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背板上;
所述业务槽位结构还设置有用于加固所述背板且承受插拔单板时产生的作用力的受力部件。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基座上设置的配合件为销钉,所述拆分滑道设置有与所述销钉相配合的销钉孔,所述基座与所述拆分滑道通过所述销钉和所述销钉孔的嵌合进行固定。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销钉的长度为21.5mm。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受力部件为加强梁;
在所述背板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梁,所述加强梁通过螺钉的形式紧固在所述背板上。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第一种的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受力部件为固定悬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3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设备热能回收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可挠性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