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33606.1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9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丽;王野;赵德喜;王菁;任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58 | 分类号: | C08F220/58;C08F222/02;C09K8/467;C04B24/12;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陈昌娟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高温 水泥 缓凝剂 制备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泥添加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钻井技术的提高和油田开采难度的增加,钻井向深井、超深井、复杂井发展,井底温度和压力明显提高,而高温高压下固井过程中油井水泥浆快速稠化,满足不了固井施工的要求。为保证施工安全,水泥浆中需要加入合适的缓凝剂以使注水泥作业安全顺利地进行。
现有已有的水泥缓凝剂主要有单宁衍生物、褐煤制剂、糖类化合物、硼酸及其盐类、有机膦化物、木质素磺酸盐及其改性产品、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羟乙基纤维素、有机酸、合成有机聚合物等等。最常用的缓凝剂是木质素磺酸盐类产品,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重点开发的则是合成聚合物类产品。由于天然聚合物及其改性产品可能引起原料差异而导致性能不稳定,且其在高温下基本特性会受到破坏而导致失效。合成聚合物则具有较强的高温稳定性,而且重复生产的产品能一直保持理想的性能。
目前,国内生产和使用的用于井温80℃以上的油井水泥缓凝剂普遍存在着缺陷,其适用温度范围一般仅有40℃的跨度,对温度的敏感性较强,大多数产品在井温增加或减小10℃时,添加量会增加或减少一半,这会对固井作业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该方法制得的耐高温水泥缓凝剂能在100~230℃温度范围内使用,其添加量不敏感,稠化过渡时间短,与其它油井水泥外加剂匹配性良好,对水泥石的强度发展没有不良影响,具有很好的抗盐性能。
这种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制备、使用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制备方法,步骤为:将占单体总质量40~60%的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20~40%的衣康酸和10~20%的马来酸溶解于质量为单体总质量2~4倍的水中,除氧、加入占单体总质量1.5~3%的过硫酸铵,在75~100℃条件下反应3~6h,然后冷却至室温,即得所述耐高温水泥缓凝剂。
其中:单体总质量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衣康酸和马来酸的质量和。
将上述方法制得的耐高温水泥缓凝剂后还利用碱性物质调节其pH=6~7,可保持该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性能稳定,使其保质期达到2年。
所述除氧的方法是将氮气通入反应容器。
所述引发剂在除氧至少20min后加入反应体系。
所述调节pH值的方法是利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调节。
所述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使用方法,其中水泥为油井或气井使用的水泥,以水泥重量100份计的配比为:
水泥 100份
水 44份
所述耐高温水泥缓凝剂 0.6~10份。
本发明制得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应用温度范围宽,可在110~230℃范围内使用,最高使用温度大于180℃;其加量不敏感,且加量与稠化时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同一温度、压力条件下,随着缓凝剂用量的增加,水泥浆的稠化时间也随之增加。该耐高温水泥缓凝剂在高温下(200℃)48h强度发展迅速,无高温高压强度衰减现象,对水泥石的强度无不良影响,水泥石体积无收缩,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且其在配浆水中含有18wt%的盐水时,没有发现缓凝和敏感的现象,表明其有较好的耐盐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红外光谱图;
图2为200℃,100MPa,100min条件下,实施例1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稠化曲线;
图3为实施例1耐高温水泥缓凝剂在120℃、50MPa、升温时间60min条件下,不同添加量与稠化时间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将占单体总质量60%的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25%的衣康酸和15%的马来酸溶解于质量为单体总质量3倍的水中,通入氮气除氧20min、加入占单体总质量2%的引发剂过硫酸铵,在80℃条件下反应3h,然后冷却至室温,即得所述耐高温水泥缓凝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36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