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用自卸车燃油加热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31145.4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2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宋黎明;高利军;郭海全;杨哲;董志明;吕捷;赵新春;宫继成;段景飞;丁浩然;贾占军;张小锋;李晓娇;李泽光;丁磊;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1/16 | 分类号: | F02M31/16 |
代理公司: | 包头市专利事务所 15101 | 代理人: | 庄英菊 |
地址: | 01403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车 燃油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自卸车燃油加热系统,属于矿用自卸车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矿用自卸车的燃油箱直接给发动机供油,中间没有升温措施;空调暖风温度直接取决于冷却液温度,如果冷却液温度低,将影响驾驶舒适性。在作业温度低的地区,矿用自卸车需要使用温度标号低的燃油,且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时的环境温度越低,所需燃油的温度标号就越低,否则发动机燃油系统将会结蜡,堵塞燃油滤清器或燃油管路,影响车辆正常工作。但是,燃油的温度标号越低,价格越高,车辆的运行成本就越高。因此,如何能在保证车辆低温环境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使用温度标号相对高的燃油、降低运行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各低温地区矿用自卸车用户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能够有效解决低温环境下使用高温度标号燃油结蜡问题、降低矿山用户的运行成本的矿用自卸车燃油加热系统。
技术解决方案
本发明包括:发动机供、回油管路及驾驶室空调暖风管路,发动机与空调暖风管路上设有加热器,加热器加热后的分支管路流经管路热交换器、燃油箱热交换器后与发动机相连接。
所述第一温控阀用于控制管路热交换器,第二温控阀用于控制燃油箱热交换器。
所述加热器采用具有温度感应功能的加热器,能够通过感应冷却液温度自动停止和重新启动。
本发明通过加热器燃烧燃油,使流经的冷却液温度升高,进而通过燃油箱热交换器和管路热交换器的两次热交换,将热量传递给燃油系统,提高燃油温度,这样便可使用温度标号相对较高的燃油,而又避免结蜡,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另外,流入驾驶室暖风系统的冷却液通过加热器升温后,可有效提升驾驶室温度。加热器可自动感应冷却液温度,当冷却液被加热到设定的温度上限值时,加热器会自动停止工作;当冷却液温度下降到设定的温度下限值时,加热器才会重新启动,减少能量损失。第一温控阀和第二温控阀分别用于控制冷却液在管路热交换器和燃油箱热交换器处的流向,当燃油温度升高到第一温控阀和第二温控阀的预定值后,温控阀将控制冷却液不再流过热交换器,避免燃油温度过高,同时可以减少热量传递,节约能量。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使用该燃油加热系统,可有效避免高温度标号燃油结蜡,降低车辆运行成本。
2、系统中使用加热器,有效提升管路中冷却液的温度,保证驾驶室暖风系统及燃油加热系统的温度。
3、通过燃油箱热交换器和管路热交换器两次能量交换,充分提升燃油温度,保证燃油箱和燃油管路中的燃油温度处于良好状态。
4、使用两个温控阀,分别单独控制燃油箱热交换器和管路热交换器,在保证燃油温度不会过高的同时,节约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所示,图1中:1.加热器;2.燃油箱热交换器;3.管路热交换器;4.第一温控阀;5.第二温控阀。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发动机与空调暖风管路上设有加热器1,加热器1加热后的分支管路流经管路热交换器3、燃油箱热交换器2后与发动机相连接。
所述第一温控阀4控制管路热交换器3,第二温控阀5控制燃油箱热交换器2。
所述加热器1具有温度自动感应功能,通过感应冷却液温度自动停止和启动。
系统工作时:由发动机流出的冷却液首先经过加热器1升温。当冷却液温度高于加热器1预设温度上限值,加热器1自动停止工作;当冷却液温度下降到加热器1预设温度下限值后,加热器1重新启动。升温后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流过驾驶室暖风系统后直接返回发动机;另一路用于燃油系统加热。流入燃油加热系统的冷却液首先进入第一温控阀4,并由该处的燃油温度决定冷却液的流向:当燃油温度低于第一温控阀4的预设温度值时,冷却液流经管路热交换器3后进入第二温控阀5;当燃油温度达到第一温控阀4的预设温度值时,冷却液将直接流入第二温控阀5。流入第二温控阀5的冷却液由该处的燃油温度决定流向:当燃油温度低于第二温控阀5的预设温度值时,冷却液流经燃油箱热交换器2后返回发动机;当燃油温度达到第二温控阀5的预设温度值时,冷却液将直接返回发动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11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