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通过能力的实验测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29924.0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3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戴涛;于金彪;曹伟东;段敏;史敬华;陈苏;谭保国;汪勇;陈燕虎;孙红霞;孟薇;宋勇;胡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 凝胶 颗粒 多孔 介质 通过 能力 实验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藏数值模拟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及油气田开发提高油藏采收率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通过能力的实验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化学驱技术在矿场上的长期推广应用,聚合物驱油藏的产量开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种新型驱油剂及新的复合驱替方式渐渐从实验研究走向矿场应用。非均相(聚合物凝胶颗粒+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体系是胜利油田近几年发展的新型调驱体系,其主要驱替剂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与支化半交联的粘弹性颗粒(聚合物凝胶颗粒,B-PPG)。该体系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适应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通过调驱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是以固体颗粒的形式悬浮在溶液中,随着驱替液流动,在运移过程中由于表面沉积和颗粒聚集会对孔喉产生堵塞,而随着压力的升高,颗粒会变形通过孔喉,继续运移。在数值模拟方法上,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聚合物凝胶颗粒的启动、堵塞和运移,缺乏有针对性的描述。胜利油田提出了描述聚合物凝胶颗粒非连续性运移调驱机理的数值模拟方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组分浓度方程中引入了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的概念。通过因子表示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单位孔隙体积前后的浓度比,反映了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孔喉或者数值模拟网格体的运移、沉积、堵塞能力。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岩石孔隙时,由于剪切等作用的存在,使得对其的浓度的检测成为一个较难的问题。实验上,颗粒经过孔喉经过剪切等作用,颗粒粒径变小,需要引入新的测量手段。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孔喉中的通过因子与孔隙的渗透率、驱替压差等因素有关,如何通过室内实验测定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图版,定量表征颗粒在孔隙中的通过能力,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是油藏工程师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通过能力的实验测定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为非均相复合驱数值模拟方法的建立以及其驱替机理的定量表征提供了实验依据的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通过能力的实验测定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通过能力的实验测定方法,该聚合物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通过能力的实验测定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聚合物凝胶颗粒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曲线;步骤2,确定不同渗透率下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随压力的变化关系曲线;步骤3,确定不同注入浓度下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随压力的变化关系曲线;步骤4,确定聚合物凝胶颗粒启动压力和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压力;以及步骤5,根据步骤1到步骤4得到的曲线和聚合物凝胶颗粒启动压力和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压力,得到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图版。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用紫外线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聚合物凝胶颗粒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曲线。
在步骤2中,固定聚合物凝胶颗粒的注入浓度速度,改变填砂管的渗透率,测定注入压力变化,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间接测量出口端聚合物凝胶颗粒产出液的浓度,通过对比驱替前后聚合物凝胶颗粒溶液的浓度,得到不同渗透率下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变化曲线,根据测得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压力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两条曲线确定不同渗透率下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随压力的变化关系曲线。
在步骤3中,固定颗粒的注入速度与填砂管渗透率,改变注入浓度,测定注入压力变化,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间接测量出口端聚合物凝胶颗粒产出液的浓度,通过对比驱替前后聚合物凝胶颗粒溶液的浓度,得到不同注入浓度下注入压力和颗粒通过因子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变化曲线,并确定不同注入浓度下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随压力的变化关系曲线。
在步骤4中,根据步骤2和步骤3测得的不同渗透率、不同注入浓度下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随压力的变化关系曲线,将出口端浓度大于零时的注入端压力近似视为聚合物凝胶颗粒启动压力,将达到峰值或稳定值时的注入压力视为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压力。
在步骤5中,根据步骤2和步骤3中测得的不同渗透率、不同注入浓度下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随压力的变化关系曲线,每条曲线的端点值由步骤4中得到的聚合物凝胶颗粒启动压力和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压力确定,再通过数据插值或公式拟合得到聚合物凝胶颗粒通过因子图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99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