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叉连接接头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29078.2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0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虎;张宇;李飞鹏;刘欢;王德财;欧阳可居;宁农;王琼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7/02 | 分类号: | B62D27/02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叉 连接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梁或管件的连接接头,特别是一种可实现梁或管多方位连接的交叉连接接头,属于梁或管结构的连接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铝合金客车车身骨架的连接主要分为焊接和铆接两种工艺,对于铆接而言,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318271A,公开日:2013年9月25日,名称为:“一种双排铆接孔偏心对应分布的铆接接头”的发明申请所披露的:角铝安装在竖管和横管的对角处,角铝的安装面分别与竖管和横管的对接面接触连接,竖管和横管通过在角铝与其接触面安装铆钉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个对接面上的铆接孔偏心对应布置,竖管、横管一侧的对接面上的铆接孔和与之相对应另一侧的对接面上的铆接孔偏心对应布置。此技术方案避免了常规铆接接头结构出现的贯穿受力及轴向摆动,能够提供紧凑经济并可靠的铆接面,增强连接强度及可靠性。但此一个骨架接头需要用到4个“L”型角铝,且每个“L”型角铝需要多颗铆钉与骨架进行连接,铆钉数量过多。由于铆钉孔为前期批量钻孔,使得拼装时往往存在间隙,铆接后铆钉受到剪切应力,同时“L”型角铝仅与骨架梁的侧壁进行铆接,铆钉没有贯穿整个骨架梁,而骨架梁壁厚较薄,整个接头仅靠4个“L”型角铝和铆钉来保证强度,造成整个十字接头的刚性差,强度低,抗剪性能较差,尤其疲劳性能大大降低,一但铆钉失效,其结构的连接就失效,连接可靠性较低。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005567U,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名称为:“一种铝合金客车车身骨架连接接头”的实用新型所披露的信息如下:一个十字形连接接头,具有2个相对梁设置的连接板,连接板一侧中部设置有插入体,插入体的厚度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高度相适配,插入体的宽度等于或者小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宽度,铆钉安装位设置在插入体两侧的连接板上,连接板另一侧板面上粘贴有双面胶带。该连接接头中插入体设置于连接板一侧的中部,该插入体为U形的中空结构,与连接板构成一个整体,该插入体的厚度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高度相适配,插入体的宽度等于或小于所连接梁体内空的宽度。采用粘接和铆接结合的连接方式有效的增强铝型材车身骨架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提高连接部位的抗扭和抗弯能力,但连接板仍是粘接或铆接于与之配合的梁的侧面,其传力方式仍通过连接板及紧固件来实现,当骨架梁壁较薄时,对于受力较大的部件就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材料破坏,或铆钉失效,连接可靠性仍较低;同时该连接接头一般只适合于相互垂直的骨架梁或管的连接,无法在同一节点上实现非垂直骨架梁或管的连接,更无法在同一节点上实现多个骨架梁或管的连接;而且,该连接接头只能用于各骨架梁在同一平面上的十字形连接,不能实现各骨架梁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连接,即各梁体轴线之间为异面直线等特殊情况的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连接接头所存在的连接强度低、连接可靠性差、应力易集中、刚性较差,对梁或管件连接的方位及数量的要求较高,适应范围小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一种在同一节点上可适应多个梁或管件多方位连接的交叉连接接头。它的连接强度较高,不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构刚性和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安装较方便,连接可靠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交叉连接接头,包括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所述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的中部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所述的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相互拼合,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上的插入部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分别与左侧连接件和右侧连接件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外表面相配合的孔,所述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形成的轴的轴线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或者,所述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上对应设置有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一侧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入部,另一侧对应设置有连接固定部,所述的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相互拼合,上夹持块和下夹持块上的插入部相互拼合后所形成的轴与左侧连接件或右侧连接件端部的管孔相配合,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与竖连接件外表面相配合的孔,该孔的轴线与拼合后的插入部形成的轴的轴线相垂直或相交,或呈异面直线。
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相互拼合后形成的孔由设置在上夹持部上的上凹槽和设置在下夹持部上的下凹槽组成,或者由设置在上夹持部上的上凹槽和设置在和下夹持部上的平面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90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