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尾矿脱水新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27713.3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6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荣海;于克旭;戴兴宇;张建平;张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B9/06 | 分类号: | B03B9/06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孔金满 |
地址: | 114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矿 脱水 新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选矿工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铁尾矿脱水新工艺。
背景技术
为了消除传统尾矿库内在的安全隐患,国际上几个较大的矿业公司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了尾矿干堆技术并且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应用。世界上第一座高浓度尾矿干堆放场于上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建成,并且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到90年代,该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开始在世界其它地区推广。目前该技术已经应用到北美、南美、澳大利亚、非洲和欧洲地区,尤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美,新建尾矿堆场基本上放弃了传统尾矿库,改为尾矿干堆。由于严格的环保和安全标准,在发达国家,传统尾矿库(尤其是上游法尾矿库)已经很难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在尾矿产量巨大的传统矿业地区,如年产尾矿数十亿吨尾矿的加拿大油沙产区,政府已经制定了法规,要求所有的新尾矿堆存设计采用类似干堆的方法,所有的正在使用的上游法尾矿库限期改造。
尾矿目前的几种处理方法:
1.地表尾矿库堆存,尾矿初步浓缩后,进入地表尾矿库;
2.井下排放法,尾矿初步浓缩后,进入井下空区;
3.采矿膏体充填,尾矿浓缩脱水后采矿空区;
4.地表干排干堆,尾矿浓缩脱水后地表堆存。
国内外大力推广的尾矿处理新方法尾矿干堆。尾矿先进行脱水后再进行尾矿干堆。由于铁尾矿干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尾矿脱水技术的进展。优点尾矿回水率高,可达90%以上,采用尾矿干排工艺,可减少尾矿输送体积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尾矿回水率由60~75%提高到90%以上;干堆库安全隐患最小,管理成本低,闭库和复垦的成本低,复垦后的尾矿可以再选再用,采用尾矿干排干堆,尾矿的稳定性加强,尾矿库暴库和垮坝的可能性降低;尾矿库的有效库容增加,延长尾矿库或尾矿坝的服务年限;
目前尾矿脱水技术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种:
1、粗粒铁尾矿采用真空过滤技术,例如盘式过滤机、水平带式过滤机等;
2、细粒铁尾矿采用压滤过滤技术,例如压滤机等;铁尾矿进行粒度分级后采用真空过滤与压滤相结合的技术;
上述几种脱水技术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设备的利用系数低,设备操作复杂,故障点多;尤其对于大型选矿厂来讲,由于铁尾矿的增多,势必阻碍了选厂的高效生产,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生产,影响企业的发展。传统尾矿浆采用离心泵运输。膏体尾矿采用隔膜泵泵送。
尾矿脱水工艺采用如下工艺。尾矿通过粗细旋流器分级形成粗粒产品和细粒产品,粗粒产品通过真空过滤机或浓缩机脱水,细粒产品尾矿通过膏体浓缩机后形成膏体。目前膏体输送方式有如下三种:
1. 采用皮带运输。受地形条件限制,设备需要日常维护,维护量大;
2. 汽车倒运。受地形条件限制和二次倒运增加成本;
3. 采用隔膜泵泵送。设备投资较高,日常维护成本高。
其中第1及第2种方法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少。第3种方法隔膜泵投资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在线高效提取尾矿,节省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环保与生产安全的铁尾矿脱水新工艺。由于尾矿脱水后,减少了体积,节省尾矿坝的储存空间和运输路径中的生产资源消耗。。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按照发明的铁尾矿脱水新工艺,包括下列步骤:将浓度为15%-25%尾矿的通过给矿管给入旋流器分级形成底流粗粒产品浓度55%-65%和溢流细粒产品浓度10%-1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流器分级的底流粗粒产品,给入高频脱水筛,浓度为75%-80%的高频脱水筛的筛上产品为尾矿干砂,而浓度为45%-50%的高频脱水筛的筛下产品返回到旋流器形成闭路循环,所述的旋流器分级的溢流细粒产品自流入厂房外一级浓缩机,一级浓缩机的底流用渣浆泵输送至二级浓缩机给矿箱,一级浓缩机和二级浓缩机的溢流返回选矿厂作为循环水循环使用,而浓度为40%-50%,粒级在-200目大于95%的二级浓缩机底流排放至尾矿坝自然沉降。
一种铁尾矿脱水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未经鞍钢集团矿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77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