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24605.0 | 申请日: | 2013-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0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范祥祥;张燊;汪加龙;严小华;孙刚;赵文渊;徐强;陈永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漫传感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T1/16 | 分类号: | G01T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821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表面 污染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线污染测量仪器,具体为一种便携式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
背景技术
人们大量使用的辐射源大多是多种辐射的发射体,核电站或核设施泄露出来的131I、137Cs以及超铀元素等都会发出α或β辐射,地壳中的氡气会发出α辐射,这些物质很容易沾污在人体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污染人体、物体、环境。目前对α、β射线污染测量所使用的辐射探测器多采用GM管、闭气正比计数管等,探测面积小,灵敏度比较低。仪器多采用二次仪表和探头分离的设计,不利于便携。
涂有ZnS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与GM管等相比,可以更好的排除γ对于α、β的测量影响,同时能够很好的甄别α、β,达到较高的探测效率。而且一体化设计的α、β表面污染仪,结构紧凑,重量轻、便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设计,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测量面积大,灵敏度高的的便携式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便携式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包括α、β探头和控制系统;所述α、β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α、β探头由屏蔽外壳、避光层、复合探测元件、光导、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构成,所述避光层、复合探测元件、光导、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设置在所述屏蔽外壳内,所述避光层、复合探测元件、光导、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相互依次连接,所述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避光层采用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厚度1-10μm,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双面镀铝层的厚度为0.01-3μm。
所述复合探测元件为一塑料闪烁体,所述塑料闪烁体的长度为50-500mm,宽度50-300mm,厚度0.2-5mm,所述塑料闪烁体靠近避光层的一面涂有ZnS(Ag),ZnS(Ag)的厚度为1-30mg·cm-2。
所述光导采用空气,所述屏蔽外壳内与光导接触部分涂氧化镁,作为反射层,屏蔽外壳采用铝制的屏蔽外壳。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由放大器、成形电路、甄别器、控制器、显示器、高压电源和低压电源构成,所述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α、β探头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依次连接成形电路、甄别器、控制器、显示器,所述低压电源分别与α、β探头、放大器、成形电路、甄别器、控制器、显示器和高压电源连接,所述高压电源与所述α、β探头连接。
进一步,所述低压电源为三节5号可充电镍锌电池。
本发明所提供的便携式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可同时测量α、β两种射线污染,并区分两种射线,方便的显示现场污染水平,仪器灵敏度高,重量轻,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表面污染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表面污染仪的α、β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表面污染仪的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便携式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它包括α、β探头10和控制系统20;α、β探头10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系统20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由控制系统20对α、β探头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图2所示,α、β探头10由屏蔽外壳11、避光层12、复合探测元件13、光导14、光电倍增管15和前置放大电路16构成;避光层12、复合探头元件13、光导14、光电倍增管15和前置放大电路16设置在屏蔽外壳11内,避光层12、复合探测元件13、光导14、光电倍增管15和前置放大电路16互相依次连接,前置放大电路16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系统20的信号输入端。
α、β探头10中的避光层12采用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厚度1-10μm,双面镀铝聚酯薄膜两面的镀铝层的厚度为0.01-3μm。复合探测元件13为一薄的塑料闪烁体,该塑料闪烁体的长度为50-500mm,宽度50-300mm,厚度0.2-5mm,在塑料闪烁体靠近避光层12的一面涂有ZnS(Ag),ZnS(Ag)的厚度为1-30mg·cm-2。光导14采用空气,屏蔽外壳11内与光导接触部分涂氧化镁,作为反射层。屏蔽外壳11采用铝制的屏蔽外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漫传感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漫传感技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46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