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酯的合成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720057.4 | 申请日: | 2013-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3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 发明(设计)人: | 蒋腊生;张培;唐陆;赵淑婷;黄伟聪;黎汉超;欧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东莞太平洋博高润滑油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F9/11 | 分类号: | C07F9/11;C23F11/167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酯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磷酸酯由含羟基的有机化合物与磷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制得。由于磷酸为三元酸,因此根据取代烃基数的不同,可将磷酸酯分为伯磷酸酯(磷酸一酯、烃基磷酸)、仲磷酸酯(磷酸二酯)和叔磷酸酯(磷酸三酯)。现有的合成磷酸酯的方法很多,根据磷化剂的不同可分为五氧化二磷型、三卤化磷型、三卤氧磷型、磷酸型和焦磷酸型等,但大部分只适于进行小量合成,不能放大生产,无法实现工业化。
由于磷化剂中五氧化二磷型相对廉价易得,不需要特殊设备等,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现有的五氧化二磷型通常采用无溶剂法合成,该方法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反应体系不均匀和局部反应过于剧烈的问题,易导致磷酸酯大量焦化、碳化,而产率通常只有50-60%;相同条件下,不同批次合成的磷酸酯的单双酯比例差异很大,重现性差。因此,现急需开发一种适于工业化生产,单双酯比例可控的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双酯比例可控,适于工业生产,且反应温和、产率高的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磷酸酯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混合:将五氧化二磷置于有机溶剂中并搅拌使其分散,然后加入伯醇并搅拌至液体由乳白色变澄清,得混合液;
所述伯醇为含有4-16个碳原子的伯醇。
所述五氧化二磷与伯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任意比;优选地,五氧化二磷与伯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9-3。
优选地,将伯醇分成若干份,并将伯醇逐份加入有机溶剂中,且两份伯醇投料的间隔为10-15min。更优选地,将伯醇分成四份。
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为甲苯、乙酸乙酯和四氢呋喃中的任一中。所述五氧化二磷的物质的量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为0.1-2mol/L。
(2)酯化:将混合液加热至20-120℃,并保温反应2-4h,得反应液;优选地,将混合液加热至50-75℃,并保温反应3h。
(3)水解:向反应液中加入水得水解反应液,然后加热水解反应液使其温度高于反应液5-15℃,保温反应0.5-1h;优选地,使水解反应液的温度高于反应液10℃,水为去离子水,去离子水的体积为步骤(1)中所加入的有机溶剂的体积的1-10%;
(4)分离:将水解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水或PH=8-11的弱碱溶液,并静置10min以上,然后用萃取剂萃取磷酸酯得萃取混合液,将萃取混合液中的溶剂蒸发后得终产品。所述萃取剂优选为乙醚或乙酸乙酯。优选地,所述水为去离子水,水的体积为水解反应液体积的0.2-5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五氧化二磷溶剂法制备磷酸酯,反应温和,可有效防止反应体系不均匀和局部反应过于剧烈的问题,从而避免磷酸酯焦化和碳化现象。此外,通过控制各反应条件,尤其是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产物中单双酯的比例稳定可控,重现性好,产物中单酯的含量为48-52%,适用于制备优良的防锈油。控制水解时间、水解温度、水的用量,以及使用乙醚作为萃取剂,可明显提高反应产率,产率高达80-90%。控制伯醇的投料方式也可提高产率和影响单双酯的比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实施例1-11
实施例1-11中的反应物和有机溶剂均相同,均为0.1mol五氧化二磷,0.2mol正辛醇和100mL甲苯。
制备方法如下:
混合:将五氧化二磷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甲苯,使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使五氧化二磷充分分散;然后将正辛醇分成四份并逐份加入烧杯中(实施例11中,正辛醇一次全部加入烧杯中),两份正辛醇加入的间隔时间是10min,继续搅拌15min后,烧杯内的溶液由乳白色变澄清。
酯化:将烧杯内的溶液转移至250mL双口瓶中并将双口瓶置于油浴中,将油浴加热至一定温度,维持此温度反应一段时间。
水解:向双口瓶中加入去离子水,然后将油浴加热升高至一定温度进行水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东莞太平洋博高润滑油有限公司,未经华南师范大学;东莞太平洋博高润滑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200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