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硫容常温脱硫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18005.3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1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涛;刘彦芳;马芳;范颜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1 | 分类号: | B01D53/81;B01D5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硫容 常温 脱硫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硫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常温下具有高硫容的铁系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硫化氢广泛存在于煤和石油化工行业产生的废气、天然气、合成气以及普通工业产生的废气中,是一种具有高度刺激性和腐蚀性的有害气体,通常很低浓度的硫化氢即可对人身健康和自然界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在以煤或者石油制取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其产生的硫化氢主要是由于原料中含有较多的含硫物质,使得该含硫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反应而释放出硫化氢,而硫化氢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后续生产工段中催化剂活性物质中毒失活。因此,为了消除硫化氢的危害,在生产过程中有必要利用脱硫剂对气体中的硫化氢进行去除。
现有技术中用于去除硫化氢的脱硫剂,有铁氧化物脱硫剂、氧化锌脱硫剂、活性炭脱硫剂、多金属复合氧化物脱硫剂等,其中铁氧化物脱硫剂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如中国专利文献CN1944273A公开了一种氧化铁脱硫剂,该脱硫剂的制备方法为:将硫酸亚铁与碳酸盐混合,在pH值为8-9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碳酸亚铁和硫酸盐;然后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后,再经水洗、过滤、烘干即得氧化铁。
氧化铁脱硫剂是最为传统的脱硫剂之一,但在脱硫性能方面,其脱硫精度和硫容均较低。为了提高性能,现有技术中的脱硫剂在上述单一铁氧化物组分的基础上通常还会添加其它活性金属组分。如中国CN1868572A公开了一种铁系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其中含20-60wt%的氧化铁、15-45wt%的氧化铝、15-45wt%的氧化钛,1-15wt%氧化锌,1-15wt%氧化钒。该脱硫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得,比表面为110-160cm2/g,具有较高的硫容。
经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多年的研究,上述现有技术中脱硫剂的脱硫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旧存在的缺点在于:当在常温下使用时,现有技术中脱硫剂的硫容仍旧较低,进而使得脱硫剂的使用寿命和脱硫效率受到了影响,难以满足实际工业生产中对脱硫效率和经济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脱硫剂的硫容仍旧较低,进而使得脱硫剂的使用寿命和脱硫效率受到影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得到常温下具有高硫容的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硫容常温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可溶性镍盐和可溶性铁盐的混合水溶液,所述混合水溶液中镍离子和铁离子的摩尔比为1:15-1:20;
(2)将所述混合溶液放置在高压釜中,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0.05-0.5mol/L的尿素,再缓慢加入碳酸氢钠,直至溶液最终的pH值为7.2-7.5;
控制所述高压釜的温度为130-140℃,压力为0.12-0.15Mpa,反应0.5-2小时制备得到含镍的羟基氧化铁沉淀颗粒;
(3)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锌盐浸渍在所述含镍的羟基氧化铁沉淀颗粒上;
(4)将完成浸渍的羟基氧化铁沉淀颗粒在含氧气氛中、250-300℃条件下进行流化焙烧;流化焙烧的时间为0.5-2小时;
(5)将流化焙烧后的颗粒与粘结剂、造孔剂混合,经成型、干燥后,在200-250℃条件下焙烧即得到脱硫剂产品。
所述可溶性镍盐为Ni(NO3)2,所述可溶性铁盐为Fe(NO3)3或FeCl3。
所述步骤(1)中镍离子和铁离子的摩尔比为1:16-1:18。
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混合溶液放置在高压釜中,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0.01-0.2mol/L的尿素。
所述步骤(3)中浸渍的所述锌盐的量以氧化锌计占所述含镍的羟基氧化铁沉淀颗粒的5-10wt%。
所述粘结剂为膨润土、硅藻土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所述造孔剂为木屑粉。
所述步骤(5)将焙烧后的颗粒与粘结剂、造孔剂混合后,加入水配置成悬浮液,经喷雾造粒进行成型。
所述步骤(5)中的干燥温度为90-110℃,干燥时间为0.5-2小时。
所述步骤(5)中在200-250℃条件下焙烧的时间为0.5-2小时。
本发明所述的高硫容常温脱硫剂的制备方法,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80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