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新型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714542.0 | 申请日: | 2013-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8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 发明(设计)人: | 谢昕;王建宾;胡锋平;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G05B19/418 |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姚伯川 |
| 地址: | 33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器 视觉 新型 水处理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新型水处理方法装置及其方法,属于水处理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原水取自何种水源,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许多杂质,包括携带的悬浮物、胶体、溶解物等,水处理的任务就是去除原水中的各种杂质,使之达到饮用水标准。因此如何对原水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处理,是我们目前水处理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前期的研究表明:现有的机器视觉絮体检测采样点均设在絮凝池末端缓慢水流处,流速2.5mm/s,比实际沉淀池水平流速10-25m/s小的多,采样代表性不足,基于此,絮凝池和沉淀池双池采样点的确定作为絮体检测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的处理方法是单模块解决方案,对图像进行相同的处理后,再进行识别和跟踪操作,针对性不强,操作过程复杂,实验结果误差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絮凝过程极其复杂并与诸多因素相关的现状,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新型水处理装置与方法,该装置根据获得相对精确的检测数据,通过不同系统模块数据进行融合,得出反馈数据,控制投药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水处理方法,在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双池采样法,将两台高精度工业摄像机与高性能工业计算机相连接组成实时水处理检测控制装置;利用工业计算机将检测到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保存在计算机中,对其进行多维数据融合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最后根据结论,建立投药量与原水水质、混凝剂、絮凝池絮体等效粒径与数量,沉淀池絮体沉速、滤前水水质参数关系的多源数据融合的数学模型,实现系统自动控制混凝剂的投加量以达到保证供水水质,减少混凝剂的消耗量,达到降低制水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双池采样,即絮凝池和沉淀池各放置一台摄像机,然后将控制室内的计算机与两台摄像机相连接。
本发明根据絮凝池和沉淀池的体积和形状的不同,可将摄像机采取不同的位置在两个池中分别放置,用于不同实验数据研究。絮凝池摄像机的安放位置:絮凝池出口,絮凝池到沉淀池缓冲段;沉淀池摄像机的安放位置:沉淀池进水口,1/2池长,1/3池长处。
本发明水处理装置包括:硬件设备层,图像采集和处理层,数据融合层、串级闭环控制层。
硬件设备层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模拟絮凝池,模拟沉淀池,工业摄像机两台,高性能计算机一台,千兆网线40米。模拟絮凝池和模拟沉淀池由管道相连接,两台工业摄像机分别安装在模拟絮凝池和模拟沉淀池内的中下部位置,在工业摄像机镜头前放置了照亮絮体并供摄像的灯箱;工业摄像机通过千兆网线与设置在池外控制室的高性能计算机相连接;灯箱由电源线接至电源,由电源供电。
图像采集和处理层包括安装在计算机的絮体图像检测识别模块、絮体跟踪模块和数据融合模块。
絮体图像采集和处理层,利用絮凝池摄像机的图像检测数据,以三帧图像差分,粒子群优化增强大津法等处理所得絮体图像,即将絮凝池摄像机采集的图像实时传输到计算机中,然后利用图像处理系统的检测和识别模块,对絮体图像进行处理,得出清晰的背景参考帧,进而对背景参考帧图像进行处理,得出我们所需的絮体数量和等效粒径等参数。
絮体跟踪模块,利用沉淀池摄像机的图像检测数据,针对絮体跟踪存在运算时间,存储空间方面的巨大开销和絮体在沉淀过程中发生聚合、交叉、重叠而引起跟踪丢失等问题,引用特定絮体跟踪算法结合絮体运动的连续性特点及运动轨迹方程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将沉淀池摄像机采集的图像实时传输到计算机中,然后利用图像处理系统的跟踪监测模块,对絮体图像进行处理,从而得出絮体的沉降速度等参数。
数据融合层,针对水处理絮凝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具有非线性、大滞后的特点,利用差分进化算法(DE)建立水处理混凝过程中,投药量与原水水质(浊度、水温、PH值、有机物含量等)、混凝剂、絮凝池絮体等效粒径与数量、沉淀池絮体沉速、滤前水质等参数关系的多源融合的数学模型。在絮体图像处理系统中,通过输入若干参数,得出我们所需要的输出数据:投药量。
串级闭环控制层,基于水处理絮凝过程中多源数据融合的控制模型,编写软件,利用浊度仪、流量计、PH计、摄像机、图像采集卡、工控机等硬件,构建以沉降池的沉降速度为主控,以絮凝池的相关参数为辅控,以原水水质参数为前馈,滤前水浊度为反馈的闭环串级控制系统,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对系统进行完善,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水处理混凝过程投药自动控制生产实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45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出风均匀的车用空调装置前蒸器
- 下一篇:一种包装容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