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09722.X | 申请日: | 2013-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0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郜源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源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33 | 分类号: | H01G4/33;H01G4/224;H01G4/2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405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薄膜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属于薄膜电容器生产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薄膜电容器由于散热性能的不足,导致失效比例较高,性能不稳定,寿命短。其原因在于薄膜电容器具有一定的发热功率,而薄膜电容器的薄膜导热性都比较差,导致薄膜电容器发热较严重,薄膜电容器长期在高温度范围内工作,性能就无法得到保证,且增加了热击穿的失效比率。此外,现有技术中的薄膜电容器还存在内部组件结合强度通常较低的问题,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引出端子受到外力拉扯或侧向撞击作用就容易发生内部电连接断开的情况,致使薄膜电容器报废或需要返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包括:
一由薄膜卷绕成桶状的薄膜芯子,所述薄膜芯子包括位于所述薄膜芯子外侧的滚面,和分别位于所述薄膜芯子上、下端的两个环面,以及位于所述薄膜芯子内侧的中空部;
两个分别与所述薄膜芯子正、负极电连接的引出端子;
两个分别用于固定两个所述引出端子的绝缘套;
用于包裹所述薄膜芯子的外壳,两个所述绝缘套固设于所述外壳;且所述外壳设置有颈部凹陷,所述颈部凹陷位于所述薄膜芯子上端的环面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外壳还设置有轴部凹陷,所述轴部凹陷位于所述薄膜芯子内侧的中空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引出端子包括引出端、连接端和导电段,所述绝缘套包裹所述引出端子的导电段,所述引出端子的引出端位于所述绝缘套顶部且位于所述外壳外,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位于所述绝缘套底部且位于所述外壳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绝缘套固定板和电极固定板,两个所述绝缘套均固设于所述绝缘套固定板,所述电极固定板为筒状且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电极固定板的底壁固设有两个导电体,两个所述导电体的上端均位于所述电极固定板的底壁上方,且两个所述导电体的上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引出端子的连接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两个所述导电体的下端均位于所述电极固定板的底壁下方,且两个所述导电体的下端分别与所述薄膜芯子的正、负极电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套固定板的边缘与所述电极固定板的侧壁上端连接,且所述绝缘套固定板的边缘通过胶粘的方式固设于所述电极固定板的边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防倾支板,所述防倾支板位于所述绝缘套固定板的下方,且两个所述绝缘套的底部均固设于所述防倾支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套为沙漏形,所述绝缘套包括位于上部的上锥部和位于下部的下锥部,所述绝缘套的下锥部固设于所述绝缘套固定板。所述沙漏形是指两个圆锥顶部相互连接形成顶部和底部宽而中部(腰部)窄的形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设置了颈部凹陷能够使所述薄膜芯子上端的环面与所述薄膜芯子下端的环面一样靠近外壳,从而减少了所述薄膜芯子上、下端的两个环面与外壳之间的空气或其他填充介质,由于空气或其他填充介质具有保暖隔热的副作用,因此减少空气或其他填充介质可以有效地提高薄膜电容器的散热效果;由于所述薄膜芯子内侧的中空部散热困难,因此热量大量聚集在此处,在所述薄膜芯子内侧的中空部设置轴部凹陷有助于提高该位置的散热效果。此外,提高了引出端子及其它内部组件的结合强度,当引出端子受到外力拉扯或侧向撞击作用时,不容易发生内部电连接断开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剖面结构中主要部件标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剖面结构中部件组成标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改进的薄膜电容器薄膜芯子、绝缘套固定板和电极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源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铜陵源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97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