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棕专用控释配方肥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5064.7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4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曲均峰;王国忠;傅送保;王洪波;程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8 |
代理公司: | 海口翔翔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6001 | 代理人: | 李勇 |
地址: | 572600 ***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棕 专用 控释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棕专用控释配方肥,属于缓/控释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第一油料作物。油棕别称油椰子,属棕榈科(Palmaceae)油棕属(Elaeis)多年生植物,原产于热带非洲。油棕种植后2-3年投产,经济寿命25-30年,自然寿命可达100年,全球平均单位面积毛油(CPO)产量可达3.7 t/hm2.yr-1,是大豆、油菜籽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的8倍、4倍和14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被誉为“世界油王”,目前被广泛引种栽培于S 10°至N 15°之间的亚非拉广大热带地区。
我国是人口大国,植物油消费大,但由于“粮油争地”等问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足40%,常年依靠大量进口油料和油脂。2011年我国进口植物油931万t,其中棕榈油约600万t,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的12.46 %,并以年均4.63 %的速度增长。由于油脂消费供需矛盾突出,已经严重威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在此形势下,为了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2009年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在第6条提出要积极发展木本油料。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45号),提出我国油棕“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大新品种引进选育力度,尽快培育一批适合大规模栽培的优良品种。确定适宜品种和适宜种植区域,创造条件适时推进产业开发”。因此我国棕油产业前景将十分美好。
油棕是多年生长绿裸子植物,养分消耗量大,需要通过施肥来满足油棕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此外,热带地区雨季长,雨量大,肥料养分在土壤中溶解快,易迅速流失,不仅肥料的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需要多次施肥才能满足油棕的养分需要,不仅增加人工成本,而且效果不佳,这是油棕用肥急需解决的问题。
控释肥料是能实现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的新型肥料,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具有一次或少次施用即能提供作物整个生长周期所需的适宜养分,增加产量,减轻氮肥污染等特点。但如果单独将之用在油棕上成本高,农民不易接受,不利于应用。
为此,我们利用反应成膜聚合物包膜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特性,同时根据油棕的养分吸收规律,将不同释放时期的单种控释肥及部分速效肥进行复配,同时添加了油棕所需的中微量元素镁、锌和硼,形成了油棕专用控释配方肥,进行了应用试验,取得了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棕专用控释配方肥及其制备方法,利用三种不同释放期反应成膜聚合物包膜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特性,同时根据油棕的养分吸收规律将特定包膜量的不同释放时间段的单种控释肥料及部分速效肥料进行复配得到油棕专用控释配方肥,能持续同步供应油棕所需的养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添加的中微量元素镁、锌和硼可提高油棕品质和植株抗逆性,增加了农民受益,并进行了应用试验,取得了好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油棕专用控释配方肥,其特征在于,其重量份的原料组分如下:
60天反应成膜聚合物包膜尿素 50~100份;
120天反应成膜聚合物包膜尿素 100~150份;
120天反应成膜硫酸钾 50~150份;
尿素 50~150份;
磷酸二铵 50~250份;
硫酸钾 150~250份;
硫酸镁 10~30份;
硫酸锌 1~10份;
硼砂 1~20份;
所述的60天反应成膜聚合物包膜尿素是指肥料养分释放期为60天;120天反应成膜聚合物包膜尿素是指肥料养分释放期为120天;120天反应成膜硫酸钾是指肥料养分释放期为120天;其养分释放期采用HG/T 4215-2011标准测定;其中: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重量比为:1∶0.4~0.6∶1.0~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未经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50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