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预处理系统和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3592.9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9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郑旭晨;林莹;骆椿明;屈立宇;李娜;沈东升;冯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智水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度 降解 有机 废水 预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预处理系统和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是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界公认的难题。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包括:焦化废水、石化/油类废水、纺织/印染废水、化工废水等等。所谓“高浓度”,是指这类废水中有机物浓度(以COD计)较高,一般均在2000mg/L以上;所谓“难降解”是指这类废水的可生化性较低,BOD5/COD值一般均在0.3以下,难以直接进行生物降解。所以,业内普遍将COD浓度大于2000mg/L、BOD5/COD值小于0.3的有机废水统一称为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因其所含的有机物很难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在生化处理前需采取预处理措施。铁碳微电解法因其成本低、效率高,成为了废水处理工程中普遍采用的物化预处理措施。铁碳微电解法利用Fe2+/Fe0和H+/H2两个电极的电势差0.447v,产生的[H]具有强还原性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破坏,使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被分解为易生化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
传统的铁碳微电解法是在废水中直接投加铁屑和活性碳颗粒,如公开号为CN102464422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工业废水的预处理方法和装置,该装置包括:微电解池、平流沉淀池(1)、臭氧氧化池、脱硫池、平流沉淀池(2)、辐流沉淀池、砂滤池、气浮池、氨吹脱塔、一级氨循环吸收塔、二级氨循环吸收塔组成,依次通过:铁碳微电解-臭氧氧化-氧化钙、氯化钙化学沉淀-氨吹脱-酸吸收这5个步骤对废水进行预处理。
该方法的步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铁碳反应时铁的析出易导致铁碳结痂,微电解长期运行后,铁屑容易板结,导致处理效果大幅度下降,甚至无法运行。并且通过增加后续处理步骤来弥补铁碳微电解对有机物降解的 不足,使得预处理步骤非常繁琐。
公布号为CN102992527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预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方法,首先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进行Ⅰ级铁碳微电解和Ⅰ级芬顿氧化处理,然后在Ⅰ级铁碳微电解和Ⅰ级芬顿氧化出水中加入零价铁进行Ⅱ级微电解处理,Ⅰ级铁碳微电解和Ⅰ级芬顿氧化出水中的Fe3+与零价铁组成Fe3+/Fe2+和Fe2+/Fe0原电池的两个新电极。新原电池的电动势为1.218v,是原来的近3倍,得失电子能力更大,氧化还原反应更为剧烈,一些在Ⅰ级铁碳微电解和Ⅰ级芬顿氧化过程中未被彻底分解的有机物能在Ⅱ级微电解过程中得到彻底分解。
该方法在铁碳反应时不直接投加铁屑,而是投加纳米材料零价铁,但零价铁制备过程复杂,且易于消耗,增加了处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预处理系统,对铁碳微电解池进行改造,有效提高铁碳微电解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一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预处理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的碳粒投加池、铁碳微电解池、pH调节池、沉淀池和光催化池,所述铁碳微电解池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内均安装有铁铜合金材质的折流板,且均设有pH控制模块与碳粒浓度控制模块。
铁碳微电解池内为酸性环境,折流板采用铁铜合金材质制成,在酸性条件下,亚铁离子逐渐从折流板上溶出,与碳粒发生微电解反应,对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进行降解。由于不必额外投加铁屑,因此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铁碳结痂现象。而铜由于惰性较大,铁碳微电解池的酸性环境还无法使铜离子溶出,在亚铁离子不断溶出的过程中,铜以铜屑的形式混入铁碳混合物中,有效防止铁碳结痂。作为优选,所述折流板分为沿水流方向交错分布的左右两排。左右交错分布的两排折流板使折流板与水体的接触时间更长,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并且,折流板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的,当折流板被消耗后,便于更换新的折流板。
本发明还将铁碳微电解池分成相互连通的两个部分,根据有机物 被降解的程度,将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在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中进行。由于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内设定的pH参数、碳粒浓度参数均不相同,因此在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内设置pH控制模块和碳粒浓度控制模块,对池内的pH变化、碳粒浓度变化分别进行实时监测并进行相应调节,进一步提高了对废水的预处理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智水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杭州智水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35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