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97877.6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0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薛仁军;易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24/3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伍孝慈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式微 同轴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设备中传递网络数据信号的微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国外微同轴连接器的产品特点为:
内部结构为一体式,壳体与卡套是通过模具冲压成型,投入成本大,且内部需要环氧树脂和硅胶灌封,生产工艺复杂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易装配的快插式微同轴PCB高密度连接器。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包括插针、卡套和基座,所述插针、卡套和基座为分体制造,所述基座包括塑胶壳体,该塑胶壳体内设置有容纳所述插针的插孔,所述插针折弯成相垂直的两段,所述插针的一段插入所述塑胶壳体的插孔内,并且所述插针与所述塑胶壳体之间通过卡套固定,所述插针的另一段伸出;
所述插针为多根、且间隔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述每两根插针之间的距离为4~6毫米;所述多根插针的长度相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相邻两根插针之间的距离为5.08毫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塑胶壳体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折弯的耳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折弯的耳部的两个面相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每个折弯的耳部的两个相垂直的面上各设置有一个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为3~4毫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为3.5毫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塑胶壳体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两个V形凹槽,所述两个V形凹槽的两个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15~16毫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两个V形凹槽的两个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15.5毫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塑胶壳体的厚度为9.4毫米。
本发明还可以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本发明的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对产品进行结构改进,由原来一体式改为分体式(用数控车床加工成型)精度高,成本低,用于电子设备中网络数据信号的传递,实现了信号快速传输完整性、快速插拔、抗电磁干扰、EMI兼容、低成本以及易装配的微同轴连接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的另一个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快插式微同轴连接器,包括插针1、卡套2和基座3,所述插针1、卡套2和基座3为分体制造,可以是各部件单独制造后再组装,有别于现有连接器中采用整体制造的方式;所述基座3包括塑胶壳体31,该塑胶壳体31内设置有容纳所述插针1的插孔4,所述插针1折弯成相垂直的两段11、12,所述插针1的一段12插入所述塑胶壳体31的插孔4内,并且所述插针1与所述塑胶壳体31之间通过卡套2进行固定,所述插针1的另一段11伸出塑胶壳体31外。
所述插针1可以为多根、且间隔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述每两根插针1之间的距离为4~6毫米,所述多根插针1的长度相等,如大于等于4。
所述插针1可以为6PIN,但不限于6PIN,对应的所述塑胶壳体31上的容纳所述插针1的插孔4以及进行固定的卡套2也各为6个,所述6根插针间隔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相邻两根插针1之间的距离13可以为5毫米;所述6根插针1的长度一致,在折弯90°之前长度相等。
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相邻两根插针1之间的距离选择5.08毫米。
所述塑胶壳体3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折弯的耳部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7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