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筋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97133.4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2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能;魏奇科;汪建;宋春芳;狄佳;李青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3/00 | 分类号: | B23K33/00;B23K1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008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强度 焊接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呈十字形交叉的两根钢筋之间通过焊接进行连接的焊接接头,尤其是钢筋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工程领域,两根钢筋T形焊接基本仅用于焊接钢筋网片,采用的焊接工艺为电阻点焊,目的仅仅是钢筋定位和固定,两根直径相同钢筋相互的压入深度一般不超过30%,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用焊接钢筋网片》规定最终形成的焊接接头经抗剪试验,拉力仅需要达到钢筋母材极限拉力的70%。对于两根直径不相同钢筋,相互的压入深度一般为较小钢筋直径的18%~25%。该种电阻电焊的焊接接头,其相关力学性能指标,远远低于钢筋母材,其焊接接头部位是一个薄弱环节,相关力学性能指标较低或很低,不能满足建筑物的需要。
在名称为“全电阻电焊复合箍筋”、申请号为ZL201220183297.6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在网格状的箍筋的各个连接处采用点焊焊接构成的复合箍筋结构,而且点焊采用悬挂式电阻电焊机完成;该种复合箍筋结构,能节省传统箍筋需要的90度或135度弯钩的钢筋,最高能节省25%左右的钢筋,而且能在工厂机械化生产,具有强度高、制作准确、施工方便等优点;但,该焊接钢筋网片(箍筋)焊点采用点焊,焊点的压入深度过小,不能保证焊点的抗剪力,其焊接接头相关力学性能指标,远远低于钢筋母材。该种焊接网片钢筋应用于楼板时,由于压入深度较小,因此影响受压区高度,对钢筋混凝土构件不利;而且,该种焊接网片钢筋一般仅应用于建筑物的墙、板,不能作为箍筋应用在混凝土梁、柱上,因为其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要求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横向抗拉试验拉断力达到钢筋条母材极限拉力,抗剪试验拉断力至少达到母材极限拉力的90%的钢筋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筋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包括两根呈十字形交叉的、直径D相等的钢筋条,其特征在于:两根钢筋条采用电阻压接焊焊接,两根钢筋条相互压入的深度P大于直径D的50%,两根钢筋条焊接后焊接接头的高度H为 (1.0-1.5)D;焊接接头横向抗拉试验拉断力达到钢筋条母材极限拉力,抗剪试验拉断力至少达到钢筋条母材极限拉力的90%。
一种钢筋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包括两根呈十字形交叉的、直径分别为D1、D2的钢筋条,D1>D2,其特征在于:两根钢筋条采用电阻压接焊焊接,直径D2的钢筋条压入直径D1的钢筋条的深度P大于D2的50%,两根钢筋条焊接后焊接接头的高度H为1.0 D1—(1.0 D1+0.5D2);焊接接头横向抗拉试验拉断力达到钢筋条母材极限拉力,抗剪试验拉断力至少达到钢筋条母材极限拉力的90%。
进一步的特征是:两根钢筋相互压入的深度P大于各自直径D的80%。
直径分别为D1、D2的钢筋条,D1>D2时,直径小的钢筋条(直径D2的钢筋条)压入直径大的钢筋条(直径D1的钢筋条)的深度大于D2的80%。
两根钢筋条焊接后焊接接头的高度H=D。
两根钢筋条焊接后焊接接头的高度H=D1。
两根钢筋条的相交角度为90度。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具有如下优点:
1、两根钢筋条相互压入的深度超过50%,形成牢固的连接结构;
2、经多次拉伸试验,焊接接头平均拉断力达到母材极限拉力,甚至超过母材极限拉力,在母材断裂时,焊接接头仍然完整;
3、经多次剪切试验,焊接接头最大拉断力达到母材极限拉力的90%;
4、经多次弯曲试验,焊接接头弯心直径3D不出现裂纹;
5、本发明的电阻压接焊,焊接的时间很短,通常不超过两秒钟,大幅度提高了功效。
焊接接头与母材的强度基本相等,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不但应用于建筑物的墙、板,更能作为箍筋应用在混凝土梁、柱上,满足建筑物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1、1-2是本发明钢筋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1、2-2是本发明钢筋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1、3-2、3-3是本发明电阻压接焊操作示意图;
图4-1、4-2是是本发明T形等强度焊接接头性能试验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71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