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热损失预混合的微催化燃烧室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96430.7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2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潘剑锋;刘启胜;胡松;邵霞;刘杨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热 损失 混合 催化 燃烧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动力机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微热光电装置,是基于微尺度预混合燃烧技术和催化燃烧技术对燃烧室结构进行的创新设计,以提高平板式微热光电系统的总体性能;将一导热性能良好的隔板置于微燃烧室内,将燃烧室分为预热区和燃烧区,隔板由薄铜片和铂催化剂以及多孔铜片粘结而成;这样一来混合气体在点燃之前已经预热了,减少了向外界的散热损失,同时也提高了火焰的稳定性和壁面的平均温度。
背景技术
微动力系统(Power MEM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微动力系统使用氢气或碳氢化合物作燃料,特点是在不到1cm3的体积内能输出1-20w的功率;氢气和碳氢化合物的能量密度是传统电池的100倍以上,因此采用氢气和碳氢化合物作燃料的微动力系统比起传统电池有巨大的优势;国外出现了几种不同概念的微动力系统;如微型燃气轮机燃气轮机、微推进系统等;然而,由于尺寸微型化,高速运动件的存在,这些装置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热损失、摩擦、密封、加工、装配等等。
在微尺度条件下,预混合气在燃烧室内部的驻留时间显著减少,完全反应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表面积的增加使散热损失增加,预混合气在燃烧室内更容易熄火,燃烧不稳定性增加,如何实现高效稳定燃烧要求便成了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利用热循环或者稳流装置的设计来实现稳定燃烧,如“瑞士卷”型微小燃烧器,微小钝体燃烧器等,然而这些燃烧器结构复杂不易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微热光电系统提高总体性能;在平板式燃烧室内放置一隔板,将燃烧器分为两部分即预热区和燃烧区、隔板由三块铜片和三块铂片(催化剂)和两块多孔铜片而成,其中铂片粘在铜片背面(铂片靠近燃烧区侧),然后与多孔铜片间隔排列,多孔铜片不与燃烧室壁面接触,多孔铜片的厚度等于铜片与铂片厚度之和,铜片与铂片长度和宽度相等;其中预热区与燃烧区宽度比在1:3到1:10之间,预热区与隔板宽度比在1:1到1:4之间,铂片与铜片厚度比在1:10到1:40之间;这样一来,混合气通过进气口先进入预热区,然后通过多孔介质进入燃烧区点燃,然后在铂片表面进行催化燃烧;这样,减少了壁面的对流热损失,同时提高了火焰的稳定性,延长了气体的停留时间。
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如附图1所示:所设计的燃烧室主要由三部分组装而成,左右侧开口的直通道燃烧器外壁以及含多孔铜片和铂片及铜片的隔板;整个燃烧器外观上呈长方体结构,隔板将燃烧器内部一分为二,靠近进气口侧为混合气预热区,靠近排气口侧为燃烧区;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混合气通过进气口进入预热区,然后通过多孔铜片进入燃烧区,在燃烧区内进行催化燃烧,生成的燃烧产物再通过排气口排至装置外。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在于:
1、 本发明设计了预热区,混合气通过入口进入燃烧器,撞击到铜片后向两侧扩散,燃烧区内燃烧产物的热量通过铜片传递给混合气,对其进行预热,预热后的高温气体通过多孔铜片再预热进入燃烧区;这样一来既减少了壁面的对流热损失,通过向预热区传递热量,燃烧前混合气温度升高,进入燃烧区燃烧后使壁面的平均温度升高,其壁面温度的升高会提升辐射能量,对于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是有帮助的。
2、 混合气在进入燃烧区燃烧前要通过多孔铜片,这样就延缓了进气速度,延长了气体的驻留时间,保证了充分燃烧,同时也提高了火焰的稳定性。
3、 该燃烧器与普通平板式燃烧器相比,仅添加了一个隔板,在结构上简单,易于加工和装卸;当催化剂失效时,仅需要更换铂片然后再粘结在一起,隔板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低热损失的微催化燃烧室整体效果图,1为进气口,2为出气口,3为燃烧器外壁,4为预热区,5为隔板,6为燃烧区。
附图2为燃烧器剖面图,1为进气口,2为排气口,3为燃烧器外壁,4为预热区,11为铜片,12为多孔铜片,13为铂片,6为燃烧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64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理灌溉喷混植一体化的边坡生态治理系统
- 下一篇:钢轨抗滑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