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厨房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新型肥料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694043.X | 申请日: | 2013-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1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 发明(设计)人: | 任宪君;王春燕;张秋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福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5F9/00 | 分类号: | C05F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厨房 垃圾 资源 利用 生产 新型 肥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再生资源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厨房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新型肥料的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免费“方便袋”被限制,脏兮兮的垃圾,只能用手提桶,臭异味熏天。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人关注的问题。家居环境的污染更是让大家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而感到了焦虑,繁忙工作之后,总想在家中找到一份安详和温馨。一顿可口的家常饭、一盘水果、一杯茶成为大家的一种享受,但美食过后,厨房垃圾也随即而生,让人烦恼不已。
研究显示,我国餐饮企业每年产生的餐厨垃圾已超过3000万吨,数量惊人,但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却相对严重落后。餐厨垃圾是城市固体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s,MSW)中有机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化特点是高水分和高有机质含量,并且油脂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有机垃圾,主要营养成分为水分、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盐分的含量分别为73.03%、12.16%、6.23%、4.16%、1.24%;灰分为1.75%,总碳含量13.95%,不适合直接焚烧处理;目前我国餐厨垃圾处理与利用占比例最高的是厌氧消化处理,其次是好氧发酵制有机肥料,但由于餐厨垃圾成分复杂,传统的餐厨垃圾制造有机肥工艺路线中,始终存在废旧塑料,废旧金属颗粒等;因此合理设计一种经济可行,产品能够大规模推广的利用餐厨垃圾发酵新型肥料的技术成为必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厨房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新型肥料的方法,利用生物化学方法解决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改变原有利用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油等生产成本过高的工艺,对其中的组分进行综合利用,生产富含有机态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新型肥料,从而达到提高经济价值的目的。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厨房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新型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厨房垃圾的清洗:将回收的厨房垃圾用弱碱废液进行搅拌清洗,于20-60℃水浴下加热1-2 h,进行软化预浸;
(2)水力粉碎:将上述用弱碱废液清洗过的厨房垃圾,进行水力粉碎,对其中的塑料类制品进行破碎,便于塑料袋内垃圾完全释出;
(3)筛分:将水力破碎后的厨房垃圾进行压榨筛分,压榨后的水为废弱碱水,循环应用到前工序进行垃圾清洗,固体进入下一工序进行加热处理;
(4)加热:控制温度为60-100℃,对筛分得到的固体加热0.4-2 h,边加热边通过搅拌装置进行缓慢搅拌;
(5)过滤:反应后大部分餐厨垃圾已经分解为小分子的糖类等物质存在于液体中,通过过滤装置将小部分的塑料、金属等固体过滤除去;
(6)发酵:将过滤后的滤液和第一次清洗后滤液混合,按照20%的比例加入自选生物菌种,控制发酵温度30-50℃,进行发酵7-15天;
(7)制新型肥料:将发酵完后的料液调节浓度后喷浆造粒生产新型肥料。
上述的步骤(1)中的厨房垃圾包括厨房垃圾中的果蔬类、肉蛋类。
上述的步骤(1)中预浸清洗所采用的餐厨垃圾和弱碱废液的固液比为1︰10。
上述的步骤(1)中调整弱碱废液的pH值为9,最终达到改善新型肥料的元素配比。
上述的步骤(6)中的生物菌种包括产甲烷菌群和好氧菌。
上述的步骤(7)中液体经过发酵后调节浓度,浓缩至30-3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克服了厨房垃圾水分含量高,成分复杂难以高效高值利用的困难,利用生物化学方法解决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改变原有利用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油等生产成本过高的工艺,对其中的组分进行综合利用,生产富含有机态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新型肥料,营养元素全面且能够有效促进植物的生长,经济效益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福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福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40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