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视化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92746.9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5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凌;周川华;赵静雅;庞代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2222 | 代理人: | 汪俊锋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化 检测 碱性磷酸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视化检测酶活性的方法,属于分析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可视化检测由于其对仪器要求低、操作简单,作为一种快速检测的有效方法而在临床诊断方面被广泛应用。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比色分析法由于其简单、方便以及金属纳米颗粒独特的光学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基于金属纳米颗粒聚集的比色法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金属纳米颗粒容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高的离子强度,实际样品中的复杂物质等,从而导致金属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聚集;另外这些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据报道,有众多类型的酶,如氧化酶,羟化酶,水解酶,或NAD(P)+依赖的酶等,都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合成金属纳米粒子,从而发生酶促金属化反应。文献中已经有利用酶催化金的沉积应用到酶的底物的可视化检测。但是由于氯金酸具有比较强的氧化性,即使在具有弱还原性的溶液中也能够被还原(例如葡萄糖溶液),因此该检测方法很容易受到干扰。另外该方法的灵敏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基于此我们将酶促金属化和纳米金诱导银沉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超高灵敏且抗干扰能力强的非聚集的金属纳米颗粒比色法,该方法结合了酶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催化放大性及金属纳米颗粒独特的光学性质等优点,大大增加了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快速、高灵敏、可视化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碱性磷酸酶加入到含有对氨基磷酸酚、硝酸银、纳米金的二乙醇胺缓冲液中孵育,利用缓冲液的颜色变化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实现对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上述碱性磷酸酶可以催化检测液中对氨基磷酸酚(p-APP)磷酸基团的水解,产生具有强还原性的对氨基苯酚(p-AP),而p-AP能在纳米金的存在下将Ag+还原成Ag单质沉积在纳米金表面形成Au/Ag纳米颗粒,从而导致检测液的颜色变化及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
所述二乙醇胺缓冲液为0.5mol/L pH9.8的二乙醇胺缓冲液,其中含有8mmol/L的对氨基磷酸酚、2mmol/L的硝酸银和15nmol/L的纳米金。
本发明方法将酶促金属化和纳米金诱导银沉积相结合,通过胶体金颜色的变化对碱性磷酸酶的浓度进行检测,步骤非常简单,无需进行纳米金的标记,而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检测,在孵育时间为30分钟时,检测限为12fmol/L,相当于50μL体系中可以检测到0.6amol的碱性磷酸酶,而且增加孵育时间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通过将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同碱性磷酸酶的浓度作图,得到很好的定量关系,线性范围50fmol/~20pmol/L,R2=0.998。检测过程非常简单,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检测碱性磷酸酶的原理示意图。
图2透射电镜及紫外可见光谱表征:(A)为纳米金的透射电镜图;(B)为纳米金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C)和(E)分别是在不同浓度的碱性磷酸酶的存在下进行酶促金属化反应以后所得到的Au/Ag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图;(D)和(E)分别是他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内部插图为对应的纳米金及Au/Ag纳米颗粒的放大透射电镜图。
图3不同浓度碱性磷酸酶检测的颜色变化照片(A),紫外可见光谱图(B)(孵育时间为30min)。
图4检测液370nm处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
图5(A)不同孵育时间条件下检测液370nm处吸光度与ALP浓度的关系曲线;(B)检测液每分钟370nm处吸光度的变化与ALP浓度的关系曲线。
图6检测碱性磷酸酶方法的特异性柱状图,插图为其对应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下面以碱性磷酸酶为例,对基于酶促金属化的可视化检测酶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方法
1、纳米金的制备
称取7.5mg谷胱甘肽,溶于0.1mL超纯水中,搅拌状态下加入到1mL1%氯金酸溶液中,混匀后用10mol/L NaOH调节pH值至2.5-3.0,产生浅黄色沉淀。离心(7000rpm,3分钟)收集沉淀得到Au(I)配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27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