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轨喷油器进回油量孔及控制腔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88102.2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4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奚星;吴小军;徐春龙;赵中余;李志鹏;孙树平;李汝宁;高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主分类号: | F02M55/00 | 分类号: | F02M5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油器 进回油量孔 控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轨喷油器进回油量孔及控制腔结构。
背景技术
高压共轨喷油器是高压共轨系统中最复杂的部件,其结构直接影响喷油器的喷油规律,从而影响整个高压共轨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而直接影响发动机性能。
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对喷油规律提出了很严苛的要求,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提升,理想的喷油规律应该是先缓后急,即在一个喷油周期内,喷油速度从零开始先缓慢提高,在最大喷油速度持续期后,喷油速度急剧下降,直至喷油速度为零,然后开始下一个喷油周期。先缓后急的喷油规律要求喷油器控制腔的压力下降时要稳健,使喷油器针阀上升时相对缓慢,喷油速度从零开始缓慢提高;喷油器控制腔的压力上升时要快速,使喷油器针阀下降时速度加快,喷油速度急剧下降,直至喷油速度为零。
申请号为201310273940.3的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共轨喷油器喷油规律控制体,包括上部结构块8,下部结构块10和中间结构快9,其中上部结构块8、下部结构块10和中间结构块9一侧都设有联通的喷油器主油道1,控制体集成喷油器的三个关键结构参数进油量孔2、回油量孔3和控制腔5。通过合理匹配进油量孔2、回油量孔3的直径和控制腔5的容积来控制高压共轨喷油器针阀的开启、关闭时刻和过程,控制共轨喷油器的喷油规律,从而提高整个高压共轨系统的工作性能。
但是上述专利公开的共轨喷油器控制腔只有一个进油节流孔和一个回油节流孔,流过进油量孔和回油量孔的燃油流量差值决定了共轨喷油器喷油针阀的开启速度,而进油量孔横截面积尺寸决定了喷嘴针阀关闭速度。减小进油量孔,可加快喷油器针阀的开启过程,但会增加喷油器针阀驻留在最大升程位置的时间。增大进油量孔会使进油总管的压力波动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共轨喷油器,避免在增大进油量孔提高喷油器性能时引起进油总管压力波动过大以及针阀关闭速度变慢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共轨喷油器,包括电磁阀1、斜槽2、量孔板3、槽4、回油量孔7、主油道进油孔9、弹簧座10、弹簧11、喷油嘴针阀12、喷油嘴针阀体13、低压回油通道14,其特征是:所述喷油嘴针阀12的顶面与量孔板3的底板以及弹簧座10构成控制腔8;所述量孔板3上具有主进油量孔5和副进油量孔6;所述主进油量孔5一端与电磁阀1上的斜槽2联通,另一端与控制腔8联通;所述副进油量孔6和回油量孔7通过槽4与低压回油通道14联通,另一端与主油道进油孔9联通。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共轨喷油器采用了两个进油量孔的结构,既不影响进入控制腔的进油量,又减小了压力波动、加快针阀关闭速度,降低了针阀关闭响应时间,并且防止喷油嘴针阀降落时控制腔出现抽“真空”现象,从而提升了共轨喷油器的喷油性能,继而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共轨喷油器结构示意图
1-电磁阀、2-斜槽、3-量孔板、4-槽、5-主进油量孔、6-副进油量孔、
7-回油量孔、8-控制腔、9-主油道进油孔、10-弹簧座、11-弹簧、
12-喷油嘴针阀、13-喷油嘴针阀体、14-低压回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共轨喷油器,包括电磁阀1、斜槽2、量孔板3、槽4、回油量孔7、主油道进油孔9、弹簧座10、弹簧11、喷油嘴针阀12、喷油嘴针阀体13、低压回油通道14,其特征是:所述喷油嘴针阀12的顶面与量孔板3的底板以及弹簧座10构成控制腔8;所述量孔板3上具有主进油量孔5和副进油量孔6;所述主进油量孔5一端与电磁阀1上的斜槽2联通,另一端与控制腔8联通;所述副进油量孔6和回油量孔7通过槽4与低压回油通道14联通,另一端与主油道进油孔9联通。
在量孔板3上设计两个进油量孔的结构,能够防止喷油嘴针阀12降落时控制腔8出现抽“真空”现象,有利于加快针阀关闭速度,降低针阀关闭响应时间。
优选共轨喷油器控制腔8的最大容积为7~8mm3,随喷油嘴针阀12的抬起与降落会使控制腔8容积具有可变性,这个容积可以使共轨喷油器执行理想的喷油规律。
优选副进油量孔6和回油量孔7的直径分别小于主进油量孔5的直径,可以加快控制腔8内建压和泄压的速度,继而提升针阀动作的灵敏度。
优选主进油量孔5、副进油量孔6和回油量孔7的直径之比为9:7:7,可以加快控制腔8内建压和泄压的速度,继而提升针阀动作的灵敏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未经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81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