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醇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683142.8 | 申请日: | 2013-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4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 发明(设计)人: | 翟致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翟致远 |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 |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鞠翔 |
| 地址: | 236500 安徽省阜阳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醇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保健茶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也是药茶的主要剂型之一,大多具有疗效显著、易于制作、使用方便等特点,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在茶饮料市场迅速扩大之后,以传统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保健茶已成为饮品市场的新亮点。
目前市场上饮料的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饮料应运而生,诸如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含乳饮料、饮用水和茶饮料等。如今市场上各种茶饮料日趋红火,在产销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饮品种也不断推陈出新。通常凉茶饮料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和活性多糖等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发挥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用,其中的茶多酚还能清除机体过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杀死病原菌。此外,凉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
但目前的茶饮料大部份是通过茶叶泡制后再进行勾兑达到一定口味茶液,此种茶饮料不仅口味不够好,而且所含的营养保健成份也不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组分简单,饮用安全的清醇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清醇茶,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
葛花0.5-0.7g、枳椇子0.4-0.6g、罗汉果0.3-0.5g、橘梗0.4-0.6g、葛根0.3-0.5g、决明子0.3-0.5g、绿茶0.1-0.3g、黄山贡菊0.3-0.5g、绿豆0.3-0.5g、豌豆花0.2-0.4g、荔枝核0.2-0.4g、葡萄籽0.3-0.5g、菱花0.3-0.5g、普洱0.3-0.5g。
各原料药的优选重量份为:
葛花0.6g、枳椇子0.5g、罗汉果0.4g、橘梗0.5g、葛根0.4g、决明子0.4g、绿茶0.2g、黄山贡菊0.4g、绿豆0.4g、豌豆花0.3g、荔枝核0.3g、葡萄籽0.4g、菱花0.4g、普洱0.4g。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清醇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组分配比称取各组分,并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5-2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2)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60目筛网进行粉碎,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进行合料,搅拌至均匀,然后放入冷冻设备中在零下3摄氏度的温度下冷冻30分钟;
3)将冷冻完成的的原料立即放入烘干设备中,温度控制在100℃,进行烘干处理,烘干完成后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袋3克,检验、包装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以茶与中草药为基础,精选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食同源饮品,其配方科学,经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制成的产品,效果明显;食用过滤纸袋封装,使用方便;长期服用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1)称取:葛花0.6g、枳椇子0.5g、罗汉果0.4g、橘梗0.5g、葛根0.4g、决明子0.4g、绿茶0.2g、黄山贡菊0.4g、绿豆0.4g、豌豆花0.3g、荔枝核0.3g、葡萄籽0.4g、菱花0.4g、普洱0.4g;
2)按组分配比称取各组分,并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5-2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3)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60目筛网进行粉碎,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进行合料,搅拌至均匀,然后放入冷冻设备中在零下3摄氏度的温度下冷冻30分钟;
4)将冷冻完成的的原料立即放入烘干设备中,温度控制在100℃,进行烘干处理,烘干完成后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袋3克,检验、包装即可。
实施例2
1)称取:葛花0.5g、枳椇子0.4g、罗汉果0.3g、橘梗0.4g、葛根0.3g、决明子0.3g、绿茶0.1g、黄山贡菊0.3g、绿豆0.3g、豌豆花0.2g、荔枝核0.2g、葡萄籽0.3g、菱花0.3g、普洱0.3g;
2)按组分配比称取各组分,并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5-2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翟致远,未经翟致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31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