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驾驶舱可以升高的叉车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81258.8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3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沈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御广峰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75 | 分类号: | B66F9/075;B62D33/06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舱 可以 升高 叉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工程机械,具体涉及一种驾驶舱可以升高的叉车。
背景技术:
叉车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重物搬运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10称为工业车辆,属于物料搬运机械,广泛应用于港口、车站、机场、货场、工厂车间、仓库、流通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并可进入船舱、车厢和集装箱内进行托盘货物的装卸、搬运作业,是机械化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的高效设备。
叉车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叉车得到发展。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制造叉车。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的物料搬运已经脱离了原始的人工搬运,取而代之的是以叉车为主的机械化搬运。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叉车市场的需求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普通内燃叉车,这种叉车体积较小,使用方便,但同时存在一个缺陷,即:货叉上累叠的货物有限,货物高度太高则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为了提高装货效率,很多驾驶员会选择一边驾驶叉车,一边侧身观看前方路况,非常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驾驶舱可以升高的叉车,它设计科学合理,当货叉上堆放的货物高度挡住视线时,驾驶舱可以升高,便于驾驶员观察路况,大大提高了叉车的实用性和安全系数。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前轮1、货叉2、货架3、液压操纵系统4、门架5、驾驶舱6、机身7和后轮10,机身7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前轮1、后轮10,机身7的上部设置有驾驶舱6,机身7的前侧通过液压操纵系统4连接有门架5,门架5前侧通过货架3连接有货叉2;它还包含驾驶舱平台8、液压升降系统9、液压推杆11和升降支架12,驾驶舱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驾驶舱平台8,驾驶舱平台8的下端与升降支架12的上端连接,升降支架12的下端与设置在机身7内部的液压升降系统9连接,升降支架12上连接有液压推杆11,液压推杆11与液压升降系统9连接。
本发明的原理为:货叉2上堆放的货物高度低于驾驶员的视线时,驾驶舱6即为常态;当货叉2上堆放的货物高度高于驾驶员的视线时,驾驶员在驾驶舱6中操作,通过液压升降系统9、液压推杆11和升降支架12的配合使得驾驶舱平台8上升,从而驾驶舱6也升高,驾驶员视角广。
本发明设计科学合理,当货叉上堆放的货物高度挡住视线时,驾驶舱可以升高,便于驾驶员观察路况,大大提高了叉车的实用性和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驾驶舱升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前轮1、货叉2、货架3、液压操纵系统4、门架5、驾驶舱6、机身7和后轮10,机身7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前轮1、后轮10,机身7的上部设置有驾驶舱6,机身7的前侧通过液压操纵系统4连接有门架5,门架5前侧通过货架3连接有货叉2;它还包含驾驶舱平台8、液压升降系统9、液压推杆11和升降支架12,驾驶舱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驾驶舱平台8,驾驶舱平台8的下端与升降支架12的上端连接,升降支架12的下端与设置在机身7内部的液压升降系统9连接,升降支架12上连接有液压推杆11,液压推杆11与液压升降系统9连接。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为:货叉2上堆放的货物高度低于驾驶员的视线时,驾驶舱6即为常态;当货叉2上堆放的货物高度高于驾驶员的视线时,驾驶员在驾驶舱6中操作,通过液压升降系统9、液压推杆11和升降支架12的配合使得驾驶舱平台8上升,从而驾驶舱6也升高,驾驶员视角广。
本具体实施方式设计科学合理,当货叉上堆放的货物高度挡住视线时,驾驶舱可以升高,便于驾驶员观察路况,大大提高了叉车的实用性和安全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御广峰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御广峰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12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