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石斛多糖和苍术硬脂的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0378.6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0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华;吴明一;李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6/284 | 分类号: | A61K36/284;A61P1/04;A23L1/09;C08B37/00;A61K31/715;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昆明协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108 | 代理人: | 马晓青 |
地址: | 65020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斛 多糖 苍术 硬脂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和食品组合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含石斛多糖和苍术硬脂的药物或食品组合物,以及所述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胃溃疡药物或食品中的应用。
技术背景
中药石斛为兰科(Orchidaceae)植物石斛属(Dendrobium)多种药用植物的总称。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有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的功能,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等症状。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石斛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类型多样;药理研究证明石斛具有抗衰老、抗肿瘤、降低血糖的作用,在治疗胃肠道疾病和治疗白内障方面也有很好疗效。
据报道,我国约有石斛属植物63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地区,而供作药用的石斛属植物约有30多种(张纪立,何锦丽.石斛药理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0;11(5):469-47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石斛为美花石斛(环草石斛,药典收载名,下同)D.loddigesii、流苏石斛(马鞭石斛)D.fimbriatum(D.fimbriatum)、束花石斛(黄草石斛)D.chrysanthum、铁皮石斛D.officinale(D.candidum)和石斛(金钗石斛)D.nobile的新鲜或干燥茎(张光浓,等.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草药.2003;34(6):附5-8)。
据报道,多种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已发现该属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类型多样,除生物碱外,还有菲类、联苄类、芴酮类、倍半萜类、香豆素、多糖、甾体及挥发油等(张光浓,等.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草药.2003;34(6):附5-8)。
石斛多糖是指从石斛属植株提取获得的多糖类化合物。有研究报道,石斛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以及调节血糖的活性(刘莉,等.石斛属药用植物多糖研究进展.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1):77-80)。
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苍术是指菊科苍术属植物茅苍术(南苍术)Atractylodeslancea、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的干燥根茎。除此之外,作为药用植物使用的同属植物还包括关苍术Atractylodes japonica、朝鲜苍术A.koreana、全叶苍术A.chinensis、赤峰苍术A.chinensis。
苍术已有数千年的中医药传统应用历史。传统中医药文献记载,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之功效。主要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痹、风湿痹痛、风寒感冒、雀目夜盲。
苍术硬脂,又称苍术油(Atranctyllis oil),是一种从中药苍术干燥根茎中提取获得的挥发油。常用的苍术油提取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其得率约为3%~8%。在食品和日用化工品中,苍术硬脂主要作为定香剂使用。
传统中药学认为苍术性燥,麸炒是苍术主要的药材炮制方法之一,一般认为,麸炒的作用是降低药材的挥发油含量,降低其“性燥”特性(徐德春,等.苍术古今炮制研究初探.时珍国医国药.2001;l2(3):257-258)。
有文献报道,苍术挥发油具有抗菌灭菌作用,可以调节实验动物的胃肠道运动功能。
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损伤。随着人们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饮食不规律,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慢性胃溃疡,除少数较早就医的患者外,多数患者病程可长达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间,而且复发率极高。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胃炎胃溃疡的最主要病理因素包括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在HP粘附的上皮细胞可见微绒毛减少,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肿胀、表面不规则,细胞内粘液颗粒耗竭,空泡样变,细菌与细胞间形成粘着蒂和浅杯样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03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