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75056.2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5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于良民;赵海洲;倪春花;李霞;闫雪峰;李昌诚;姜晓辉;张志明;董磊;夏树伟;包木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63/02 | 分类号: | C08L63/02;C08L63/04;C08L63/00;C08L75/04;C08L71/08;C08G59/50;C08K7/28;C09J163/02;C09J163/04;C09J11/06;C09J11/08;C09J5/02;C08J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5 | 代理人: | 向华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胶粘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胶粘剂,还涉及所述高强度胶粘剂的制备方法,还涉及所述高强度胶粘剂的用途。
【背景技术】
深海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离不开深潜技术的发展。深海潜水器,特别是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它由于下潜深度大、环境压力高,单纯依靠压缩空气不足以逼出空气舱中的海水,通常采用无动力上浮技术,这就需要开发轻质高强的固体浮力材料。
固体浮力材料(SBM)实质上是一种低密度、高强度的多孔结构材料,属复合材料的范畴,材料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单相轻质材料、单相泡沫材料和复合材料,其中复合浮力材料以其结构、性能可控,能够应用于各种环境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是研究的热点。深海下潜用浮力材料是由粘结剂和空心微球组成的,这种材料必须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的特性。空心微球是基础,粘结剂是载体,空心微球需依赖粘结剂实现高浓度填充才能使浮力材料达到良好的浮力性能。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据所定制的部件形状的不同,需要对浮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尤其是一些特殊形状部件的加工,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粘接处理,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粘结后浮力材料的吸水率,往往需要对其表面进行防水层包覆。由于浮力材料多由环氧胶粘剂制备而成,因此,为了保证其整体的配套性和兼容性,用于粘接和包覆浮力材料的胶粘剂也多采用环氧胶粘剂体系。环氧胶粘剂虽然有较高的压缩强度和极好的防水性,但因其刚性和脆性较高导致其粘接强度较差,而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则对粘接和包覆处理后浮力材料的整体性能构成直接影响,所以开发既具有较高压缩强度又具有较高粘接强度、既可用于制备高强度浮力材料又能用于浮力材料粘接和包覆处理的胶粘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强度胶粘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高强度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高强度胶粘剂的用途。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胶粘剂。
该高强度胶粘剂的组成如下:以重量份计
液态环氧树脂 80~100份;
改性剂 7~15份;
83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 37~48份;
85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 13~17份;
所述的液态环氧树脂是环氧值为0.45~0.65的双酚A环氧树脂、双酚F环氧树脂或酚醛环氧树脂;
所述的改性剂是一种或多种选自端环氧基聚环氧氯丙烷树脂、端环氧基聚氨酯或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改性剂。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高强度胶粘剂的组成如下:以重量份计
液态环氧树脂 86~94份;
改性剂 8~14份;
83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 40~46份;
85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 14~16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高强度该胶粘剂的组成如下:以重量份计
液态环氧树脂 88~92份;
端环氧基聚环氧氯丙烷树脂改性剂 10~12份;
83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 42~44份;
85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 14~15份。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高强度胶粘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的步骤如下:
将37~48重量份83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与13~17重量份850改性芳香胺固化剂在温度25~65℃的条件下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再往其混合物中加入80~100重量份液态环氧树脂与7~15重量份改性剂,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所述的高强度胶粘剂。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高强度胶粘剂在生产浮力材料中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750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