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救护车用救护床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72300.X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0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沈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晴 |
主分类号: | A61G1/02 | 分类号: | A61G1/02;A61G1/013;A61G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郑宪常 |
地址: | 251499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救护车 救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放置在救护车上利用病人躺卧的救护床。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可以预知的病情或者受伤较轻的情况,受伤者或病人可自行去医院就诊。而对于在家庭中或公共场所等意外情况下的伤员,需要等待救护车到来后送往医院治疗。一般情况下,在救护车上放置一张救护床和简单的治疗用品,并且配备几名医护人员,使得狭小的救护车内变得拥挤。而且当救护床闲置时,救护床的放置也成为一个问题,虽然在救护床的下部设有便于行走的轮子,但是救护床仍占用了较大的空间。因此,急需一种救护床用于配备在救护车上,以减小救护床所占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救护车用救护床,用于解决现有救护车上救护床占用空间大、且救护床放置不方便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分别为U形金属架且相互插接配合形成一矩形框架,在两床体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支撑床体重量的床腿,在所述床腿下部设有行走轮,在两床体的上部分别设有护栏,在两床体之间设有支撑患者重量的柔性承重带;
在所述第一床体两侧边上分别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用于与第一床体末端的T字形插销配合使得折叠床分别处于拉伸和折叠状态;所述插销为相对设置并通过弹簧连接的两个,且插销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在第二床体末端内腔上下壁的滑块滑动配合,在两插销之间设有一与两插销侧面挤压配合的凸轮,在所述凸轮的中心位置固定一驱动凸轮转动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二床体与床腿的配合处,并在第二床体内设有支撑所述驱动杆的轴套。
进一步地,在与床腿配合处的所述第一床体内腔中固定一限位块,且所述限位块与第二床体末端接触时使得插销正对第一床体上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床体为铝合金件。
进一步地,所述凸轮为一椭圆形金属块。
进一步地,在所述驱动杆的自由端固定安装一便于抓持的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带为网状编织带。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为长方体金属块。
进一步地,所述插销与床体上通孔配合的一端为半球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折叠救护床,可将两插接配合的床体折叠以减小占地面积;操作时,只需旋转手柄并向第一床体所在的一侧推拉第二床体即可实现床体的折叠,操作方便;通过凸轮控制插销插在床体上的通孔中,通过凸轮和弹簧的配合作用使插销从第一床体中推出,以便于进行床体的折叠,动作可靠;并通过牢固的网状编织带用于承重,具有广泛的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D-D)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C剖视图;
图5为图1中E向视图;
图6为图1的俯视图;
图7为图1中F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凸轮与插销配合状态之二;
图9为插销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床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第二床体,21配合端,3床腿,4行走轮,5护栏,6插销,61侧端,62半球形,7凸轮,71驱动杆,72手柄,8弹簧,9滑块,91滑槽,10轴套,13挡板,14承重带,15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包括第一床体1、第二床体2、床腿3、行走轮4、护栏5、插销6、凸轮7、弹簧8、滑块9、轴套10、挡板13和承重带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第一床体1为U字形的框架结构,可通过三根铝合金方管焊接固定而成。在第一床体1的侧边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第二床体2与第一床体1形状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床体2尺寸较第一床体1小,可通过三根铝合金方管焊接固定而成,第二床体2插接在第一床体1中。使用时,将第二床体2从第一床体1中拉出即可。在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的下部分别设有用于支撑床体的床腿3,在床腿3的下部安装有行走轮4,以便于在底面上推拉床体,节省人力。在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上还设有护栏5,以便于固定伤员并利于抓持床体。如图6所示,在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上连接有网状的承重带14,以支撑人的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晴,未经沈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723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