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蚕豆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71112.5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8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士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士杰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4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阜阳市科颖专利事务所 34108 | 代理人: | 孟力 |
地址: | 2368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蚕豆病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蚕豆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蚕豆病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为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全世界约2亿人罹患此病。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患病率为0.2-44.8%。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高。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目前,西药治疗蚕豆病效果不佳,而长期服用西药会有较多副作用,因此,人们对有效治疗蚕豆病的中药存在很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依据中医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反复的试验和验证,终于找到了有效治疗蚕豆病的药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蚕豆病的组合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了该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药物是选用竹茹、仙鹤草、龙眼肉、谷芽、远志、黄果茄、莪术、神曲、山药、知母、附子、槐花、栀子药物进行组合的,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够快速治疗蚕豆病的复发。其中选用竹茹是因为其性味甘,凉,入胃、胆经,有清热,凉血,化痰,止吐的功能,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胎动,惊癎。选用仙鹤草是因为其性味苦辛,平,入肺、肝、脾经,有止血,健胃的功能,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选用龙眼肉是因为其性味甘,温,入心、脾经,有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的功能,治虚功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仲。选用谷芽是因为其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有健脾开胃,和中消食的功能,治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选用远志是因为其性味苦辛,温,入心、肾经,有安神益智,祛痰,解郁的功能,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选用黄果茄是因为其性味苦辛,温,有清热利湿,消瘀止痛的功能。选用莪术是因为其性味辛、苦、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癥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跌打肿痛,早期宫颈癌。选用神曲是因为其性味甘辛,温,入碑、胃经,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能,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选用山药是因为其性味甘,平,入肺、脾、肾经,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功能,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选用知母是因为其性味苦,寒,入肺、胃、肾经,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的功能,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选用附子是因为其性味辛甘,热,有毒,入心、脾、肾经,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选用槐花是因为其性味苦,凉,入肝、大肠经,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能,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并用于预防中风。选用栀子是因为其性味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有清热,泻火,凉血的功能,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组分的药物用量也是发明人经过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围内都具有较好疗效
竹 茹 8-15克 仙鹤草 10-20克 龙眼肉 8-15克
谷 芽 8-15克 远 志 10-20克 黄果茄 5-10克
莪 术 8-15克 神 曲 8-15克 山 药 8-15克
知 母 10-15克 附 子 8-15克 槐 花 8-15克
栀 子 10-15克
优选用量为
竹 茹 10克 仙鹤草 15克 龙眼肉 10克
谷 芽 10克 远 志 15克 黄果茄 8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士杰,未经徐士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711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