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耗能传感器节点睡眠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70040.2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3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乔成;张涌;陈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52/02 | 分类号: | H04W52/02;H04W84/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沈祖锋;郝明琴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耗能 传感器 节点 睡眠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耗能传感器节点睡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设定每轮周期、迭代次数、能量门限值、网络延时及网络基本延时;b.从网络内传感器节点中选择休眠节点、工作节点;c.确定本轮周期需要正常工作的节点;d.对于本轮周期需要正常工作的节点,将感知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到其存储模块,并唤醒本节点;e.将所述感知数据及所述处理数据发送完毕后,本节点再次进入休眠状态。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低耗能传感器节点睡眠系统。本发明能够在满足网络延迟的情况下,维持最少数目的节点正常工作,实现整个网络的低耗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耗能传感器节点睡眠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具备感知、传输数据,处理以及无线传输功能的传感器组成。无线传感器节点感知数据并以多跳的方式转发数据给基站。传感器通常都是由电池供电,部署在偏远或者人迹罕至的地方。因此,最小化能量消耗,以便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最大化至关重要。
传感器节点的功率消耗主要在通信及信息收集方面。一般来说,四个主要的通信状态分别为传输、接收、监听及睡眠。Matthew指出,81mW、30MW、30MW和0.003mW分别为上述四种状态的功率水平。显然,监听时的能源消耗是整个的能量消耗很大的部分。事实上,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必要时刻维持所有节点清醒地监听。
然而,现有的睡眠调度方案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低耗能传感器节点睡眠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耗能传感器节点睡眠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设定每轮周期、迭代次数、能量门限值、网络延时及网络基本延时;b.从网络内传感器节点中选择休眠节点、工作节点;c.确定本轮周期需要正常工作的节点;d.对于本轮周期需要正常工作的节点,将感知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到其存储模块,并唤醒本节点;e.将所述感知数据及所述处理数据发送完毕后,本节点再次进入休眠状态。
其中,所述能量门限值为维持节点正常运作的最低能量值;所述网络延时为网络传输的实际延时;所述网络基本延时为网络延时的最低要求。
所述的感知数据指直接发给本节点的数据;所述的处理数据指由别的节点发来的数据。
所述的步骤c具体包括:比较网络延时Di与网络基本延时Dm要求的门限值。如果小于门限值,则增加休眠节点的数目,即让上述选择的工作节点中的一部分节点进入休眠状态;反之如果大于门限值,则减少休眠节点的数目,即让上述选择的休眠节点中的一部分节点进入工作状态。当节点剩余能量小于能量门限值D时,该节点无法维持下一轮节点的正常能量消耗,则更新该节点。直到Di≤Dm,Wi数目最小,以确定本轮周期需要正常工作的节点。
所述的传输模块为无线收发天线。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耗能传感器节点睡眠系统,包括设定模块、选择模块、处理模块、感知模块、存储模块、睡眠模块及传输模块,其中:所述设定模块用于设定每轮周期、迭代次数、能量门限值、网络延时及网络基本延时;所述选择模块用于从网络内传感器节点中选择休眠节点、工作节点;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本轮周期需要正常工作的节点;所述感知模块用于获取外界的感知数据,及当检测到有下游链路发送过来的处理数据即将到达本节点时,唤醒睡眠模块,使节点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获取的感知数据及别的节点传送过来的处理数据;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在睡眠模块唤醒后将存储模块内的所述感知数据及所述处理数据发送给后跳邻居节点;所述睡眠模块用于在没有被所述感知模块唤醒前使本节点处于休眠状态,在传输模块将所述感知数据及所述处理数据发送完毕后,使本节点再次进入休眠状态。
其中,所述能量门限值为维持节点正常运作的最低能量值;所述网络延时为网络传输的实际延时;所述网络基本延时为网络延时的最低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700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