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虾稻共作一体的综合种养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68838.3 | 申请日: | 2013-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6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郑中龙;舒新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33116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虾稻共作 一体 综合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养技术,具体为一种虾稻共作一体的综合种养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可以种植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认可,其中“虾稻轮作”就是一种科学养殖技术,通过在稻田里养殖龙虾,达到水田的充分利用,但是“虾稻轮作”往往是秋季放种,中稻插秧前的春季捕捞完毕,中稻插秧后不再养,这使得小龙虾生长时间较短,小龙虾的个体规格偏小,产量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虾稻共作一体的综合种养技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虾稻共作一体的综合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 稻田以50亩为一个单元,种养前稻田开挖宽2~3米,深1.5~2米的环形沟,环形沟挖出的土筑田埂,田埂高出田面0.6~0.8米,顶面宽3米,田埂上设置防逃网,环形沟上设置太阳能诱虫灯;
(2) 向环形沟中投放亲虾或虾苗;
(3) 每年4~6月中稻插秧前用地笼捕捞小龙虾,将30克以上的成虾全部捕捞上市,达不到上市规格的小虾留在稻田里,中稻插秧后继续养殖,并且大虾捕捞完成后要补放小虾,到8月份中稻收割前,留足亲虾,其它全部捕捞上市,然后收割中稻。
所述步骤(2)中亲虾投放时间为每年8月份中稻收割前,投放规格35~50克,投放量为15千克/亩,或每年9~10月份中稻收割后稻田回水,投放规格为1厘米的虾苗1.5~2万尾。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周而复始,形成一块稻田每年收获二季虾,一季中稻,比传统的“虾稻轮作”多收一季虾,而且由于小龙虾与中稻同期共作,小龙虾能消灭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既有利于中稻的生长又减少了稻田的用药,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中稻的质量;此外,解决了“虾稻轮作”小龙虾生长时间短,个体偏小,产量偏低的缺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虾稻共作一体的综合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 稻田以50亩为一个单元,种养前稻田开挖宽2~3米,深1.5~2米的环形沟,环形沟挖出的土筑田埂,田埂高出田面0.6~0.8米,顶面宽3米,田埂上设置防逃网,环形沟上设置太阳能诱虫灯;
(2) 向环形沟中投放亲虾或虾苗;
(3) 每年4~6月中稻插秧前用地笼捕捞小龙虾,将30克以上的成虾全部捕捞上市,达不到上市规格的小虾留在稻田里,中稻插秧后继续养殖,并且大虾捕捞完成后要补放小虾,到8月份中稻收割前,留足亲虾,其它全部捕捞上市,然后收割中稻。
所述步骤(2)中亲虾投放时间为每年8月份中稻收割前,投放规格35~50克,投放量为15千克/亩,或每年9~10月份中稻收割后稻田回水,投放规格为1厘米的虾苗1.5~2万尾。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88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