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过滤PM2.5C型口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9304.4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0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民;孙剑峰;朱超;李卫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41D13/11 | 分类号: | A41D13/11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王绪银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过滤 pm sub 2.5 口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过滤PM2.5C型口罩,属于保健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高浓度PM2.5污染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和人类身体健康。随着全国各地开始逐步实施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近年来我国多个省市出现了大范围的持久性雾霾天气,使得“PM2.5”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PM2.5颗粒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民众对口罩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但目前市场上特别针对这种细颗粒物进行防护的口罩并不多,市场上现有的口罩绝大多数是使用无纺布、纱布、塑料网布等制备而成。他们的织孔或网孔都较大,在阻止PM2.5进入呼吸道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3M口罩与“绿盾”口罩的出现,弥补了上述普通口罩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过滤PM2.5。但,市面上销售的3M口罩与“绿盾”口罩均采用两层无纺布中间内加一层过滤材料,有些还再上加一层活性炭层或PTFE层。这样形成的4层滤芯结构过于复杂,透气性会大大下降,进而导致在口罩内表面结成水雾,时间久了会滋生细菌,制作工艺流程会更加繁琐,导致制造成本大大提高,并且4层滤芯结构与3层滤芯结构对于PM2.5的过滤效率提升并不明显。
现有的3M口罩与“绿盾”口罩虽然有一定过滤PM2.5的作用,但是,现有的3M口罩与“绿盾”口罩戴上时鼻梁两翼会产生空隙,外界空气不经口罩罩体的过滤作用直接绕经鼻梁两翼的空间进入呼吸道,从而减弱了3M口罩与“绿盾”口罩过滤PM2.5的作用,另外,现有的PM2.5口罩佩戴时,口罩本体直接覆盖在口、鼻部位,口罩本体与口、鼻部位之间没有流通空间,呼吸产生的气体在口、鼻与覆盖部内侧无法形成的空间内流动,温热的热气淤积在口罩内侧导致细菌滋生,温热热气的淤积从而也导致了PM2.5的过滤效果降低,时间一久,温热的热气从口罩上方逸出,使眼镜片产生水雾,影响使用者的视线。
为有效阻止PM2.5进入呼吸道,达到防止空气中污染物的危害,特别是空气中的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的损害,所以亟需一种高效过滤PM2.5口罩的出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气性好,制造成本低的高效过滤PM2.5C型口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过滤PM2.5C型口罩,包括用于覆盖戴用者的口部及鼻部的口罩本体,从所述口罩本体部的两侧伸出一对耳朵勾挂部,一对耳朵勾挂部用于勾挂到戴用者的耳朵上,
口罩本体包括左侧口鼻片部、右侧口鼻片部、左侧鼻梁片部、右侧鼻梁片部、左侧下巴片部和右侧下巴片部,左侧口鼻片部与右侧口鼻片部的边缘部相结合,结合处向外侧隆起,使佩戴时口、鼻与口罩本体内侧形成空间,左侧鼻梁片部与右侧鼻梁片部的边缘部相结合,结合处向外隆起,左侧鼻梁片部的下边缘与左侧口鼻片部的上边缘相结合,右侧鼻梁片部的下边缘与右侧口鼻片部的上边缘相结合,左侧下巴片部与右侧下巴片部的边缘部相结合,左侧下巴片部的上边缘与左侧口鼻片部的下边缘相结合,右侧下巴片部的上边缘与右侧口鼻片部的下边缘相结合;
所述的口罩本体为三层结构形成层叠状,由外到内依次为丙纶纺粘无纺布外层、超细旦驻极体熔喷纤维非织造布中间层、丙纶纺粘无纺布内层,在口罩戴用时,丙纶纺粘无纺布内层朝向戴用者,所述的丙纶纺粘无纺布外层、丙纶纺粘无纺布内层上均布有透气小孔,透气小孔贯穿丙纶纺粘无纺布外层、丙纶纺粘无纺布内层,透气小孔的孔径为0.3~0.6mm,所述的丙纶纺粘无纺布外层单位面积重量为22~28g/m2,超细旦驻极体熔喷纤维非织造布中间层单位面积重量为20~60g/m2,丙纶纺粘无纺布内层单位面积重量为18~25g/m2,所述的构成超细旦驻极体熔喷纤维非织造布中间层的纤维的纤度为0.01~0.1旦尼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93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