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4638.2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1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A·埃斯库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惠有限合伙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B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美国马***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微导管,并且具体地涉及双管腔微导管。
背景技术
卒中是死亡和失能的常见原因。出血性卒中占到年卒中人数的20%。出血性卒中通常发生于动脉瘤的破裂或动静脉畸形(AVM),从而导致血液流入脑组织并且由此形成脑组织的梗塞。卒中人数的剩余80%是由于发生于血管堵塞产生的局部缺血,所述局部缺血使得脑组织丧失携带氧气的血液。缺血性卒中通常由栓子或血栓形成的组织的碎片引起,所述栓子或血栓形成的组织的碎片从其他身体部位或脑血管本身脱离并且移动以堵塞于更远侧的狭窄脑动脉中。
已知用于卒中的血管内疗法。可以通过液体栓塞化合物、栓塞线圈、以及流动转向装置来治疗动脉瘤或AVM。类似地,通过血栓切除装置血管内治疗缺血性卒中。为了到达动脉瘤或堵塞物,必须采用微导管砂型微导丝,但是通常这些微导管的柱状支撑物不够强固到足以导向穿过神经脉管系统的远侧以有效地治疗这些部位。通常采用引导导管来作为帮助支撑微导管进入的导管。额外地,为了可视化这些装置的相对位置以及治疗的过程,通常使用造影剂。定位于邻近微导管的近侧部分的引导导管一般被用于输送造影剂。然而,引导导管相对于微导管的近侧定位必须输送大量的造影剂,以使得足够的造影剂到达治疗部位。在血栓切除手术中,近侧引导导管被用于在抽取材料过程中抽吸血管。
将有用的是稳定性增强、以及具有容许局部化输送或抽吸造影剂的第二管腔的微导管。
将有用的是具有远侧导管柔性和近侧支撑性和稳定性增强的微导管,所述微导管能够根据患者和手术不同而变化,并且具有容许局部化输送的第二管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包括第一柔性管状主体和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微导管。第一柔性管状主体限定纵向轴线,具有近端、远端以及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其中的第一管腔。第二柔性管状主体沿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大体上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具有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其中的第二管腔。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沿第二管腔的长度的至少大部分同轴地布置。第一管腔的远端比第二管腔的远端向远侧更远地延伸距离X。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距离X在大约2厘米至大约10厘米之间(例如在大约5厘米至大约10厘米之间)。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微导管还包括布置成与第二管腔流体连通的造影剂,并且第二管腔构造用于输送造影剂。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远端为锥形的。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外径在大约0.060英寸至0.120英寸之间。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距离X能够通过布置成邻近微导管的近侧部分的机械结构进行调整。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远端包括多个排出端口。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远端包括环形的排出端口。
本发明还涉及包括第一柔性管状主体和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微导管。此时,第一柔性管状主体限定纵向轴线,具有近端、远端以及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其中的第一管腔。第二柔性管状主体沿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大体上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具有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其中的第二管腔。第二管腔的远端与第一管腔的远端间隔纵向距离X,并且距离X能够调整。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距离X能够在大约2厘米至大约10厘米之间进行调整。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微导管还包括布置成与第二管腔流体连通的造影剂,并且第二管腔构造用于输送造影剂。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距离X能够通过布置成邻近微导管的近侧部分的机械结构进行调整。
本发明还涉及包括第一柔性管状主体和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微导管。第一柔性管状主体限定纵向轴线,具有近端、远端以及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其中的第一管腔。第二柔性管状主体沿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大体上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具有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其中的第二管腔。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沿第二柔性管状主体的长度的至少大部分同轴地布置。造影剂布置为与第二管腔流体连通,并且第二管腔构造用于输送造影剂。
在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管腔被限定于护套内。此时,第一柔性管状主体和护套由相同的材料制成。此时,第一柔性管状主体和护套具有不同的硬度(durometer)。在其他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柔性管状主体和护套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惠有限合伙公司,未经柯惠有限合伙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46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空气动力车
- 下一篇:摩托车平叉减震轴焊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