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开放反应体系中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650439.4 | 申请日: | 2013-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1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全生;李硕;闵凡奇;李细方;党国举;王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B01J19/16 | 分类号: | B01J19/1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开放 反应 体系 二氧化碳 吸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涉及一种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一种降低开放反应体系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中含有大约1%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但极易溶于碱性溶液。在空气中放置的开放反应体系,由于溶液中的水或者碱性物质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而转化成碳酸盐或者碳酸氢盐,从而减少了反应体系中碱性物质的含量。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增长,电镀技术在传统工业中占据了重要作用,电镀行业蓬勃发展。在电镀中,碱性电镀占据了重要部分,而每年因碱性镀液碳酸盐化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的损失巨大。不仅在电镀行业中出现这种情况,其他行业也会有如此状况。
所以,本专利通过在开放反应体系溶液表面漂浮一层隔离物,最大程度隔绝溶液与空气的接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减少碱性物质的碳酸盐化,并且还不带来操作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开放反应体系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本发明可以防止溶液碳酸盐化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本发明的方法简便、可重复利用、成本低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开放反应体系中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方法,包括一个在反应体系的液面上设置一层隔离物的步骤,所述的反应体系为碱性反应体系,所述的隔离物和反应体系溶液接触的表面积大于反应体系溶液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的50%。
进一步的,所述的反应体系为水溶液反应体系、或者有机溶剂反应体系。
进一步的,所述的碱性反应体系的浓度为0.01g/L到100g/L。
进一步的,所述的碱性反应体系的是pH值大于7的体系,特别是pH值大于14的体系。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离物的材料为塑料、或者橡胶、或者陶瓷、或者玻璃、或者金属中的一种或者由它们构成的组合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离物由复数个球形、或者复数个椭球形、或者复数个圆柱体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离物由复数个球形、椭球形、圆柱体组成的复合体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离物为空心结构、或者实心结构、或者多孔结构。
进一步的,本发明要求反应体系中有固体反应物进入或取出时,隔离物不黏附在固体反应物上;隔离物的材料组成在反应体系中具有化学稳定性。
进一步的,使用的隔离物尺寸根据反应系统的尺寸可以从0.001米到1米,或是多种尺寸隔离物配合使用,以获得最大的表面覆盖率。
具体的,当固体反应物进入溶液体系中或从溶液体系取出时,隔离物能迅速恢复对溶液表面的覆盖。
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其技术进步是显著的。本发明通过隔绝溶液与空气的接触,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了碱性物质的碳酸盐化,从而节约了资源和成本。本发明的方法简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开放反应体系。
图2为有球体覆盖物的反应体系装置图。
图3为实施例1、例2中较低浓度的碱性溶液在开放体系和有覆盖物体系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对比图。
图4为实施例3、例4中较高浓度的碱性溶液在开放体系和有覆盖物体系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对比图。
图5为实施例5、例6中添加有表面活性剂的较低浓度碱性溶液在开放体系和有覆盖物体系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对比图。
图6为实施例7、例8中添加有表面活性剂的较高浓度碱性溶液在开放体系和有覆盖物体系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但并不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该实施例用于说明较低浓度的碱性溶液在开放体系中常温下吸收二氧化碳速率。
具体实施:配制浓度为5g/L氢氧化钠溶液2.7L于自制玻璃槽中,敞开放置在室温下,作为开放体系。暴露在空气中若干天,每隔24小时测得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实施例2
该实施例用于说明较低浓度的碱性溶液在有覆盖物体系中常温下吸收二氧化碳速率。
具体实施:配制浓度为5g/L氢氧化钠溶液2.7L于自制玻璃槽中,用塑料空心圆柱体平铺且悬浮于液面上,作为覆盖物。将其置于室温下,暴露在空气中若干天,每隔24小时测得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04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