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健脾强身促消化清香芝麻油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9159.1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6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功学;樊宝君;徐雯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和县庄老汉杂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D9/04 | 分类号: | A23D9/04;C11B1/10;C11B3/1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366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身 消化 清香 芝麻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健脾强身促消化清香芝麻油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芝麻油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用油,它香味浓郁、气味独特,含有多种珍贵的维生素、亚油酸以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延缓衰老、降脂降压、润肠通便等功效,极具食用价值,然而现有的芝麻油原料成分上略显单一,传统生产工艺繁复低效,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增加芝麻油的食用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在制备过程中添加纯天然中药原料,使芝麻油吸收中草药的保健功效,同时采用高效环保的亚临界萃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制备的芝麻油,食用价值高,应用前景广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健脾强身促消化清香芝麻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健脾强身促消化清香芝麻油,其特征在于,该芝麻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黑芝麻1400-1500,亚麻籽40-45,干柠檬片8-10,山茶籽18-20,香蜂草10-12,金雀花8-10,炒白术10-12,陈皮12-15,木香8-10,茯苓8-10。
所述的一种健脾强身促消化清香芝麻油,其制作工艺为:
(1)将所有物料洗净沥干后,混合均匀,粉碎,过40-60目筛;
(2)将(1)的混合物料投入萃取釜中,用亚临界二氧化碳作为萃取溶剂,控制溶剂与原料用量比例为1.5-1.8:1,并加入适量的食用酒精作为夹带剂,萃取釜的压力控制在2-4Mpa,萃取温度15-20℃,循环萃取5-6次,每次萃取30-50min,溶剂流速20-35L/h。
(3)将(2)得到的萃取液引入分离釜中分离,分离罐温度10-15℃,压力0.5-1MPa,得到的萃取液中加入吸附剂除杂,即得精制油。
所述的吸附剂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土50-55、麦饭石15-20、活性炭20-30、薏仁油12-14、水适量;将各原料混合后,反复揉练成泥,送入煅烧炉中在1200-1350℃下煅烧3-4小时,冷却后,粉碎得粉末,放入10-15%盐酸溶液中浸泡3-4小时,过滤,将粉体滤渣放入10-1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3-4小时,再过滤出粉体滤渣,放入清水中洗净,烘干,即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传统芝麻油原料中添加了亚麻籽、山茶籽等富含油脂的原料,丰富了芝麻油的营养,还添加了干柠檬片、香蜂草、金雀花等芳香植物,使得该芝麻油气味清香,口感独特,还具有食疗效果,同时还添加了多种开胃健脾、滋补强身的中草药成分,赋予了该芝麻油独特的保健功效,生产工艺为二氧化碳亚临界萃取技术,环保高效,萃取温度低,不会破坏活性成分,可以大规模推广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芝麻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黑芝麻1500,亚麻籽45,干柠檬片10,山茶籽20,香蜂草12,金雀花10,炒白术12,陈皮15,木香10,茯苓10。
本实施例的芝麻油由以下工艺制得:
(1)将所有物料洗净沥干后,混合均匀,粉碎,过60目筛;
(2)将(1)的混合物料投入萃取釜中,用亚临界二氧化碳作为萃取溶剂,控制溶剂与原料用量比例为1.5:1,并加入相当于黑芝麻重量50-60%的食用酒精作为夹带剂,萃取釜的压力控制在4Mpa,萃取温度20℃,循环萃取6次,每次萃取40min,溶剂流速30L/h。
(3)将(2)得到的萃取液引入分离釜中分离,分离罐温度15℃,压力0.5MPa,得到的萃取液中加入吸附剂除杂,即得精制油。
采用的吸附剂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土50、麦饭石15、活性炭20、薏仁油12、水适量;将各原料混合后,反复揉练成泥,送入煅烧炉中在1200-1350℃下煅烧3-4小时,冷却后,粉碎得粉末,放入10-15%盐酸溶液中浸泡3-4小时,过滤,将粉体滤渣放入10-1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3-4小时,再过滤出粉体滤渣,放入清水中洗净,烘干,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和县庄老汉杂粮有限公司,未经太和县庄老汉杂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91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晶种层结构和方法
- 下一篇:三维(3D)扇出封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