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河道护岸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48058.2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5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贵明;盛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钟玉敏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河道 护岸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领域的生态河道护岸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供两栖动物往返水体和岸坡间,同时也供动物栖息和植物生长的河道护岸结构,适用于堤防、河道、防汛墙等工程,既可用于新建护岸工程可实施于已建的硬质护岸。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越来越重视,民众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岸坡防护设计重点倡导生态、环保、水清、岸绿的生态型护坡结构。生态型护坡结构首先应考虑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其次还应考虑施工方便、快捷等因素,结合生态效果充分发挥河道在防洪、排涝、生态环保及改善周边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河道护岸工程是保护江河堤岸免受水流、风浪侵袭和冲刷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护岸结构按照形态不同可以分为斜坡式和直立式,斜坡式护岸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原状河床边坡上覆以护坡结构,如浆砌块石、干砌块石或条石、草皮等;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河道护岸基本都是采用直立式护岸结构,常见的河道直立式护岸结构,单纯是采用混凝土及浆砌石材料造的硬质护岸结构,缺乏生态、绿化、景观性。
目前国内很多河道因承担泄洪、防洪、通航等功能,采用了硬质护岸形式,阻断了原有的生态链,导致水陆两栖动物如青蛙,大幅度减少,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形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常见的硬质护岸形式有浆砌块石、混凝土等材质的重力式护岸,其底板通常位于河道低水位以下,墙顶高程高于河道的高水位,对易产生淘刷的水位变动带进行保护,但护岸实施后,青蛙等两栖生物数量大幅减少。
因此,护岸结构应在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的同时,还应具有施工快捷、生态环保、美化环境,既满足防洪安全又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河道护岸结构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供两栖动物往返水体和岸坡间,同时也供动物栖息和植物生长的河道护岸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河道护岸结构,所述河道护岸包括底板、墙身以及压顶,所述底板位于河道低水位以下,所述压顶的高程高于河道的高水位,所述墙身由多个分段构成,每个分段内所述墙身的迎水侧自下而上浇筑有一斜向延伸至压顶的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内侧与墙身连接,所述平台外侧设有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高度为150mm,厚度为30mm。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的宽度为100-120mm,厚度为50-80mm。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表面覆盖有根植土,所述根植土的厚度为100-150mm。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分段的长度为15-20m。
进一步地,所述墙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平台采用插筋插入墙身后锚固立模。
进一步地,所述墙身为浆砌块石结构,所述平台与所述墙身相连部分采用混凝土结构共同浇筑,所述平台其余部分采用浆砌石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为逐级上升台阶结构。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墙身上设置平台构成两栖动物通道,连接河道水体和岸坡上绿化带两个生态系统,通道内种植植物,同时供动物栖息和植物生长,营造绿色河道景观,既满足防洪安全又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生态护岸结构的立面布置图;
图2为本发明生态护岸结构的剖面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墙身
2 底板
3 压顶
4 通道
41 平台
42 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80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电站压力钢管安装调整托架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清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