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6443.3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3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姚燕山;唐琦;梁英;李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市晨光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C02F1/5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王俭 |
地址: | 541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水源 循环 水管 热交换 元件 生物 附着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具体是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水源热泵是利用地表水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交换的系统,在城市的办公楼、商住房及宾馆内得到广泛应用,在长期抽取地表水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其中热交换管内壁会附着藻类及贝类,对传热产生较大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管道堵塞。目前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尚未出现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的方法及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的方法,包括下述主要步骤:
(1)在水源热奈循环水管道系统旁边设置臭氧发生仪和与臭氧发生仪连通的臭氧浓度测定仪,并将臭氧浓度测试仪通过软管与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系统中的射流器连通;
(2)开启臭氧发生仪,通过臭氧浓度测定仪向射流器通入一定浓度的臭氧,每天通入时间为2h。
所述臭氧浓度为0.38-0.45mg/L。
实现上述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的装置,包括由顺序连接的水泵、过滤后取样口、射流器、射流器采样口、铜管前采样口和铜管构成的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系统,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在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系统旁边设有臭氧发生仪和臭氧浓度测定仪,臭氧发生仪与臭氧浓度测定仪连通,臭氧浓度测定仪通过软管与系统的射流器连通。
本发明经试验表明,在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入口处通入臭氧,
1、可以消除藻类或贝类在循环水管道或热交换元件内壁附着;
2、可以消除循环水管道或热交换元件内的污泥;
3、臭氧对管道的腐蚀影响较小,不影响使用寿命。
4、方法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不同臭氧添加浓度对藻类的去除效果曲线图;
图3为不同臭氧添加浓度对细菌的去除效果曲线图;
图4为臭氧长期运行对藻类的清除效果图。
图中:1.水泵 2.进水采样口 3.射流器 4.臭氧发生仪 5.臭氧浓度测定仪 6.射流器采样口 7.出水取样口 8.铜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装置,包括由顺序连接的水泵1、进水采样口2、射流器3、射流器采样口6、出水采样口7和铜管8构成的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系统,在该系统旁边设有臭氧发生仪4和臭氧浓度测定仪5,臭氧发生仪4与臭氧浓度测定仪5连通,臭氧浓度测定仪5通过软管与射流器3连通,将臭氧输送到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系统。
使用时,开启臭氧发生仪,通过臭氧浓度测定仪向射流器通入浓度为0.38-0.45mg/L的臭氧,每天通入时间为2h。
实施例2:
防止水源热泵循环水管道及热交换元件内生物附着的实验
1、小型热泵试验系统的搭建:
1.1材料和仪器设备
(1)CF-G-g型臭氧议(产量5-10g/h,臭氧浓度50-80mg/L,气体流量0.12-0.18Nm3/h,电压220V,频率50Hz,功率0.15,青岛园林实业有限公司)。
(2)02型制氧机(额定功率380W,工作电压220V,额定电流0.41A,浓度范围大于等于90%,流量范围0-5L/min,外形尺寸305×300×610,BNP臭氧技术有限公司)。
(3)HJ-100E型水泵(功率(W):93/67/46,电源(V/Hz):220V,50Hz,转速(r/min):2860,最大流量(L/min):40/45/25,最大扬程(m):6.0/5/3,管径(mm):40(11/2)重量(kg):3,包箱尺寸(mm):150×135×125,上海韩进泵业有限公司)。
(4)铜管(φ18mm,壁厚0.715mm,长度4m);90°接头;180°接头;生料带;塑料水龙头;插排;pp管;射流管;PVC管(φ25mm)。
1.2小型热泵试验系统搭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市晨光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市晨光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64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曲司明原料药的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制备Dawson型磷钨杂多酸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