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气压飞机货舱火灾实验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5998.6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6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和平;付阳阳;陆松;刘长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5/00 | 分类号: | G09B2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26***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压 飞机 货舱 火灾 实验 模拟 装置 | ||
1.一种低气压飞机货舱火灾实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实际飞机货舱尺寸相吻合的实验台主体(1),所述的实验台主体(1)为一封闭空间,所述的实验台主体(1)上设有舱门(11)、观察窗(12),实验台主体(1)的内部设有模拟火源(2)、电子天平(24)、热电偶探针串(3)、热线风速探针串(4)和烟气成分测量探针串(5),所述的实验台主体(1)上连接有通风系统(6)、真空系统(7)及排烟系统(8),所述的通风系统(6)、真空系统(7)及排烟系统(8)与测控系统相连;所述的实验台主体(1)由顶棚(13)、地板(14)、前端板(15)、后端板(16)、左侧壁(17)和右侧壁(18)焊接而成,所述的舱门(11)设置在右侧壁(18)上;所述的通风系统(6)包括设置在后端板(16)上的通风孔(61)及固定在顶棚(13)上的通风管(9),所述的通风管(9)为不锈钢通风管,且通风管(9)的一端与通风孔(61)相连,通风管(9)的另一端为闭合端,所述的通风管(9)沿顶棚(13)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的通风管(9)指向地板(14)的管壁上均匀设置多个出风口(91),所述的通风管(9)内部沿其径向设置有均流板(92),所述的均流板(92)上均匀布有多个出风孔(93),且所述的均流板(92)设置在通风管(9)的入口处,所述的通风孔(61)通过第一通风管道(62)与第一风机(63)相连,所述的第一通风管道(62)上依次设有第一截止阀(64)、第一电动调节阀(65)和孔板流量计(66),所述的孔板流量计(66)与第一风机(63)的出口相连,所述的第一通风管道(62)上还旁通有支路(67),所述的支路(67)上设有与第一截止阀(64)及第一电动调节阀(65)并联的第二截止阀(68),所述的孔板流量计(66)与测控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第一电动调节阀(65)与测控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真空系统(7)包括设置在左侧壁(17)上的抽气孔(71),所述的抽气孔(71)通过第二通风管道(72)与真空泵(73)相连,所述的第二通风管道(72)上依次设有真空止回阀(74)、第二电动调节阀(75)和变频控制器(76),所述的变频控制器(76)与真空泵(73)的出口相连,所述的前端板(15)上还设有真空压力表(77),所述的真空压力表(77)与测控系统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第二电动调节阀(75)、变频控制器(76)与测控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变频控制器(76)的频率与真空泵(73)的转速及抽气量成正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烟系统(8)包括设置在顶棚(13)上的排烟孔(81),所述的排烟孔(81)通过排烟管道(82)与第二风机(83)相连,所述的排烟管道(82)上设有手动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棚(13)、地板(14)、前端板(15)、后端板(16)、左侧壁(17)和右侧壁(18)均为不锈钢板,所述的观察窗(12)分别设置在实验台主体(1)的前端板(15)、后端板(16)、左侧壁(17)和右侧壁(18)上,所述的观察窗(12)由耐1000℃高温的防火玻璃制成,所述的观察窗(12)外部设有摄像机,所述的摄像机与测控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火源(2)设置在油盘(21)上,所述的油盘放置在地板(14)上,所述的油盘(21)与地板(14)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防火石棉板(22)、隔热钢架(23)和电子天平(24),所述的电子天平(24)与测控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电偶探针串(3)包括平行于顶棚(13)设置的第一热电偶探针串(31)以及垂直于顶棚(13)设置的第二热电偶探针串(32),所述的第一热电偶探针串(31)沿顶棚(13)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至少三根,所述的每根第一热电偶探针串(3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热电偶探针,所述的模拟火源(2)上方的第一热电偶探针间隔紧密,模拟火源(2)两侧的第一热电偶探针间隔疏松;所述的第二热电偶探针串(32)沿顶棚(13)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至少三根,所述的第二热电偶探针串(32)分布在模拟火源(2)的上方及两侧,所述的每根第二热电偶探针串(32)自上向下设置多个第二热电偶探针(33),所述的多个热电偶探针(33)之间的间距自上向下递增设置,所述的热电偶探针串(3)与测控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599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