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验用防烫套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4707.1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7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皮妍;乔晓京;蒋科技;董志强;陈一茗;张丹;段煜竹;乔守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41D19/015 | 分类号: | A41D19/015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验 用防烫套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实验用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用防烫套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实验室的操作中经常涉及对经过高温处理的器皿与样品的挪动,比如生物实验室电泳操作过程中的制备琼脂糖凝胶,需要操作者把经过微波加热的装有琼脂糖凝胶溶液的三角瓶从微波炉中拿出,并把其中的琼脂糖凝胶溶液乘热倒到制胶板上。目前实验室常用的解决方法是让操作者戴上棉手套进行操作,但是一来棉手套的隔热效果并不是最好,二来棉手套的脱、戴不是最方便,而且戴着棉手套对三角瓶等器皿的握牢程度不够,手上的感觉不敏感,掌握不住力度,太轻了则握不紧,力度太大了则容易滑动,经常发生三角瓶等器皿掉落破碎的事件,影响实验进程,污染实验环境。因此,有必要在实验室配置一种简便、有效、握牢程度强的高温器皿的握取工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用防烫套及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实验室缺少小型方便的防烫的握取高温器皿的工具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实验室用防烫套,包括接触套、护手套和悬挂环,所述接触套为截面呈半圆的长条形,所述护手套有2个,分别为半球弧形,所述悬挂环为中间具有孔的圆环,设置于护手套端部;所述接触套中间部分为折叠部,折叠部具有若干条垂直的折棱,外表面的为凸棱,内表面的为凹棱,所述接触套两端半圆处与2个半球弧形护手套组合形成中空的弧形空腔,两端的空腔中,一个空腔为全空,另外一个空腔由两块横隔套将其隔成三个小空腔;所述接触套半圆部分外表面具有纵横交错的小突起,所述接触套半圆部分内表面具有交错排列的圆柱突起,圆柱突起的顶部具有内凹的圆坑,从而形成类似吸盘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护手套为90度至180度圆心角对应的球弧,也即该球弧形成的空腔的高度为接触套的宽度的( -1)/2至1/2倍。
本发明中,所述折叠部跨度为整个接触套长度的1/10至1/3。
本发明中,所述由两块横隔套隔成的三个小空腔,其中间一个小空腔口小而里面大,即两块横隔套呈“八”字形排布。
本发明中,所述接触套半圆部分内表面的圆柱突起的高度为0.2-0.5cm,圆柱的中心线的间距为圆柱的直径的2-3倍,圆柱突起在接触套的内表面上均匀分布,圆柱突起的顶部的内凹的圆坑直径小于圆柱突起的圆柱面的直径,圆柱突起顶部的圆坑的圆心处于圆柱突起的中心线上。
本发明中,所述接触套的长度略大于成人的手掌长度,接触套的宽度略大于成人的除拇指外的四指的宽度。
本发明整个装置上下对称,左右手均可操作。
本发明装置由耐高温橡胶材料制成,并在接触套内、外表面中间夹有一层与接触套相同形状的反辐射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实验室用防烫套的使用方法如下:
当实验室需要对高温器皿进行移取操作时,操作者先根据实验室安全准则戴上普通防护手套,将操作手的大拇指伸进一端护手套的三个空腔的任意一个,然后将其余四个手指伸进另一端的大空腔中,接触套外表面的纵横交错的小突起可以很好地起到增加手指与接触套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接着,弯曲手指合拢手掌,使整个接触套向内表面弯曲,折叠部上的凸棱与凹棱可帮助使这个弯曲过程顺畅地完成,凹棱的结构可以消除接触套弯曲后的反弹力。同时,接触套上垂直的折棱可使接触套弯曲时两端的半圆部分更容易相对合拢,在折棱的方向上相互之间不容易错开。调整手指、手掌的角度,使接触套内表面包围的空间与需要移取的器皿相契合,移动手臂,用接触套内表面的圆柱突起接触三角瓶等高温器皿,使尽可能多的圆柱突起接触器皿表面,手指上施加一定的压力,握住该器皿,并根据接触套传递过来的感觉适当调整手握的力度,就可以进行移取操作。另一只手可以配合进行其他必要的实验操作。
耐高温的橡胶材料的热传导比较慢,接触套夹着的反辐射材料可以将热辐射发射回去,也有助于减少操作者手上感觉到的热度。
进行完移取操作后,将器皿放置在预设的位置,松开拇指与手指使接触套与器皿脱离即可。本防烫套不用时,可以利用悬挂环使整个工具挂起来,例如挂在钩子上等,减少占用实验桌空间。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4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