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失真自动输入衰减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642358.X | 申请日: | 2013-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82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优百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3H11/24 | 分类号: | H03H11/24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失真 自动 输入 衰减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入衰减器,尤其涉及一种低失真自动输入衰减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在许多场合要用到快速调整衰减器,衰减器是在指定的频率范围内,一种用以引入一预定衰减的电路,一般以所引入衰减的分贝数及其特性阻抗的欧姆数来标明,构成衰减器的基本材料是电阻性材料,通常的电阻是衰减器的一种基本形式,由此形成的电阻衰减器网络就是集总参数衰减器,这种衰减器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半导体小功率快调衰减器,如PIN管或FET单片集成衰减器;二是开关控制的电阻衰减网络;现在大多数输入衰减器的失真率较高,影响其正常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低失真自动输入衰减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低失真自动输入衰减器,包括第一电阻至第十三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十一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第一射频扼流圈和第二射频扼流圈,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射频扼流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射频扼流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射频扼流圈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所述第五二极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射频扼流圈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为输出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低失真自动输入衰减器在输入信号电平高于一定值时才开始起效,在电容、电阻与二极管的处理下,使输入的信号频率衰减,本发明结构简单,失真率低,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低失真自动输入衰减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低失真自动输入衰减器,包括第一电阻R1至第十三电阻R13、第一电容C1至第十一电容C11、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第一三极管T1至第四三极管T4、第一射频扼流圈RFC1和第二射频扼流圈RFC2,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为信号输入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一射频扼流圈RF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和第二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和第二射频扼流圈RFC2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为信号输出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射频扼流圈RFC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第五二极管D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射频扼流圈RFC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和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和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和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为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优百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优百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2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脉动阵列滤波器的系数无缝切换方法
- 下一篇:弹性表面波滤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