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脚手架管连接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39658.2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5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鑫永工业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7/20 | 分类号: | E04G7/2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曲永祚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脚手架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连接,具体地说是一种脚手架管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有些工程也用脚手架当模板使用,此外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部门也广泛被使用。
在施工时,需安装或延长管时,常常会遇到将两根管对接的情况,如何将两根管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如何防止滑移、稳定,都是面临的问题。现有技术中,连接接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合理的接头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脚手架管连接结构。本发明主要利用在连接接头内增设连动杆与矩形块及螺钉配合,从而起到挤压固定的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脚手架管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接头包括固定端和连接端,所述固定端的外径等于所述连接端外径与连接管的管壁厚度之和;
所述连接端的管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矩形块相匹配,所述矩形块嵌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矩形块的上表面与所述连接端管壁的上表面在同一圆弧面上;
所述矩形块的下端固定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与穿过所述固定端管壁上设置的螺纹孔的螺钉搭接固定;
所述连动杆与所述螺钉搭接固定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螺钉端部的锥形端面相匹配的锥形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连动杆与所述矩形块连接一端的尾部设有用于限位的楔形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接头、所述螺钉、所述连动杆和矩形块的表面和所述连接接头内腔的内壁上均设有防腐层的不锈钢材质。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的矩形块和连动杆以及螺钉的配合,是将螺钉拧入到接头内时,螺钉的端部锥形端面滑入到连动杆的锥形凹槽内,连动杆向下移动,另一端翘起,矩形块由连动杆翘起,抵住要连接的管内壁,从而达到与管壁拧紧固定的效果。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固定牢靠等优点,基于上述理由本发明可在脚手架管连接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脚手架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中:1、连接接头11、连接端12、固定端13、螺纹孔14、通孔15、内腔2、螺钉21、锥形端面3、连动杆31、楔形凸起32、锥形凹槽4、矩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脚手架管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接头1,所述连接接头1包括固定端12和连接端11,所述固定端12的外径等于所述连接端11外径与连接管的管壁厚度之和;
所述连接端11的管壁上设有通孔14,所述通孔14与矩形块4相匹配,所述矩形块4嵌在所述通孔14内,所述矩形块4的上表面与所述连接端11管壁的上表面在同一圆弧面上;
所述矩形块4的下端固定有连动杆3,所述连动杆3的另一端与穿过所述固定端12管壁上设置的螺纹孔13的螺钉2搭接固定;
所述连动杆3与所述螺钉2搭接固定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螺钉2端部的锥形端面21相匹配的锥形凹槽32。
所述连动杆3与所述矩形块4连接一端的尾部设有用于限位的楔形凸起31。
所述连接接头1、所述螺钉2、所述连动杆3和矩形块4的表面和所述连接接头1内腔15的内壁上均设有防腐层的不锈钢材质。
本发明采用的矩形块和连动杆以及螺钉的配合,是将螺钉拧入到接头内时,螺钉的端部锥形端面滑入到连动杆的锥形凹槽内,连动杆向下移动,另一端翘起,矩形块由连动杆翘起,抵住要连接的管内壁,从而达到与管壁拧紧固定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鑫永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大连鑫永工业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96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