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囱废气除尘过滤布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2494.0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1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亮;毕红军;宋晓蕾;王春霞;宋之农;赵红芝;宋欢欢;宋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39/08 | 分类号: | B01D39/08;B32B27/36;B32B2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囱 废气 除尘 过滤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烟囱废气除尘过滤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业烟气过滤中,为了增加过滤效率,现在普遍采用的措施是:一、增加过滤布的克重和提高滤料的致密性,或者在普通非织造布表面覆上一层PTFE微孔薄膜,由于加大克重或者提高致密性,从客观上讲,滤料的过滤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阻力也随之加大,能耗提高很多,其过滤精度与未覆膜相比,由于孔径明显变小,除尘效率超出一个数量级,工业烟尘的排放浓度由30-50mg/m3降低到5-10mg/m3左右。但是,由于孔隙变小,滤料的阻力也随之加大一个数量级,初始阻力是未覆膜滤料2.6倍以上。且PTFE覆膜与机织或其它非织造过滤布采用点胶和热合法贴合,这两种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堵住了滤布纤维的孔隙,其本身在生产工艺上也更增加了滤料的阻力。
行业内除尘过滤布的种类有机织、针刺、水刺、纺粘和熔喷等,一般来说,机织布的过滤效率低于非织造布,而一般的非织造过滤布,其过滤效率在可以达到排放浓度30mg/m3以下,但对于排放浓度要求5-10mg/m3时,就无法满足要求。尤其对滤除PM10-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就更达不到使用要求。
如何使过滤材料在较低运行阻力的情况下实现较高除尘效率,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们使用了很多方法努力向一步步推进该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增加过滤面积和减小过滤风速,实践证明,该方法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投资成本、运行材料成本、现场场地空间限制等因素,一直不能有效被采纳使用。二是尽量使用较细直径的纤维原料和对滤料表面进行后整理,目前,该方法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超细纤维的成本和设备工艺的局限性,使生产和应用都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滤料无法真正实现高效低阻的特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烟囱废气除尘过滤布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烟囱废气除尘过滤布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用液晶聚芳酯纤维纱线制成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织物层,对织物层进行低温等离子处理;使用针刺、水刺或热轧等非织造工艺将液晶聚芳酯纤维制成过滤材料基层,对过滤材料基层进行低温等离子处理,利用编结工艺将织物层和过滤材料基层编结在一起;使用纺丝溶液利用纳米纤维静电纺丝装置进行静电纺丝,使聚合物溶液形成一股带电的喷射流,带电的聚合物溶液喷射流经过拉伸、细化、弯曲、劈裂以无序状排列于过滤材料基层的表面,形成纳米纤维膜,由于聚合物溶液的高速冲撞和自身的粘合性能,使纳米纤维膜自动与过滤材料基层的上表面粘合在一起,然后对其进行低温等离子处理,形成除尘过滤布,根据需要进行后处理;根据需要计长,切断,打包。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低温等离子处理的工艺参数:反应气体为:氧气或氩气或氮气,时间为5-180秒,功率为:50-300(A)W。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纺丝溶液可以是PVA或PET或PP或PA或PPS溶液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静电纺丝时的纺丝溶液浓度10-100%,电压为10-60kv,直径为0.1-0.5mm,喂液量0.1-0.9ml/h,接收距5-40cm。
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上述烟囱废气除尘过滤布的制造方法制造出来的除尘过滤布用于烟囱废气除尘,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运行阻力低,满足工业排放要求,尤其对滤除PM10-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很好地达到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本发明烟囱废气除尘过滤布的制造方法的过滤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织物层,2、过滤材料基层,3、纳米纤维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本发明的具体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24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