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底隧道沉管的浇筑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632463.5 | 申请日: | 2013-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2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 发明(设计)人: | 林鸣;尹海卿;翟世鸿;方长远;梁杰忠;陈伟彬;高纪兵;张文森;董政;胡利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8B21/60 | 分类号: | B28B21/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孟宪功 |
| 地址: | 51023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隧道 浇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底隧道沉管的制造领域,具体是一种海底隧道沉管的浇筑方法。
背景技术
在海底隧道沉管的制造领域,现有技术当中,对于制造隧道沉管的浇筑缺乏合理地工序安排,生产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且浇筑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做了有益改进。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高、保证产品质量的安装和拆卸浇筑模板的海底隧道沉管的浇筑方法。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海底隧道沉管的浇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滑移梁将钢筋笼移动到铺设有底模的浇筑工位后,依次将内模和外墙模回移复位,并在钢筋笼的两端面安装端模;
2)对钢筋笼进行混凝土浇筑,制成沉管节段;
3)拆除端模、外墙模、内模、底模后,将沉管节段顶推出工位。
其中,所述步骤1)中,在浇筑工位设置有针形梁,所述内模套置在该针形梁的外部;所述钢筋笼移动到浇筑工位并套设在所述针形梁的外部后,所述内模移动置于该钢筋笼的内部。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针形梁的前支腿收起后,将钢筋笼移动到浇筑工位,再将针形梁的前支腿复位。
而且,所述步骤1)中,内模采用分段方式回移复位,然后将内模倒角模块分散支撑到位。
此外,所述步骤2)中,对钢筋笼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当浇筑到钢筋笼倒角位置时,放下外墙模的倒角折模,然后继续浇筑。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拆除端模时,将辅助脚手架整体吊装至沉管节段的端模处,并使用该辅助脚手架对所述端模进行拆除。
其中,所述步骤3)中,所述辅助脚手架设置有多层;使用该辅助脚手架将端模分块拆除。
而且,所述步骤3)中,同时进行外墙模和内模的拆除操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1)外墙模收回沉管节段顶部模块,内模开始收起内模倒角模块;
32)外墙模上的倒角折模收起到位,内模倒角模块收起到位;
33)外墙模拆模完成并向沉管节段的两侧后退,内模向中间收拢,并拆模到位。
进一步,步骤3)中,在拆除底模时,首先打开所有连接销栓,并收起底模上的翻折底板,之后底模下降,再拆除滑移梁上方的底模。
再进一步,步骤3)中,在底模拆除后,提起针形梁的前、后支腿,并将沉管节段推离浇筑工位。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和产品相比,本发明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安装和拆卸沉管浇筑模板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并提高沉管的制造精度;
2、本发明合理安排安装和拆卸的过程,避免资源的浪费,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海底隧道沉管的浇筑方法方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海底隧道沉管浇筑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组件列表如下:
1、外墙模;2、针形梁;3、沉管节段;4、内模;5、底模;11、倒角折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海底隧道沉管预制生产线上配置有底模5、内模4、外墙模1和端模和相应的液压系统。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海底隧道沉管的浇筑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滑移梁将钢筋笼移动到铺设有底模的浇筑工位后,依次将内模和外墙模回移复位;
在浇筑工位设置有针形梁2,针形梁对内模起支撑作用,所述内模原本套置在该针形梁的外部,前后往复运动;所述钢筋笼移动到浇筑工位并套设在所述针形梁的外部后,所述内模移动置于该钢筋笼的内部。其中,针形梁设有前支腿和后支腿。在移动钢筋笼时,针形梁的前支腿收起后,将钢筋笼移动到浇筑工位,再将针形梁的前支腿复位。而且,内模采用分段方式回移复位,然后将内模倒角模块分散支撑到位,从而做好浇筑准备。
S2:在钢筋笼的两端面安装端模。
S3:如图2所示,对钢筋笼进行混凝土浇筑,制成沉管节段3。对钢筋笼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当浇筑到钢筋笼倒角位置时,放下外墙模1的倒角折模11,然后继续浇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24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