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临界面法的塑性金属材料多轴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2048.X | 申请日: | 2013-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4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时新红;张建宇;刘天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 | 分类号: | G01N3/00;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李新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临界 塑性 金属材料 多轴高周 疲劳 寿命 预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临界面法的塑性金属材料多轴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首先确定结构材料是否为塑性金属材料,若是塑性金属材料,则进行步骤B,若不是塑性金属材料,则不适用该基于临界面法的塑性金属材料多轴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直接进入步骤G;
步骤B,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对结构进行应力分析,如果是简单结构,则对其进行理论计算,若为复杂结构,则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
步骤C,分析得到结构的应力分布,确定结构是否为高周疲劳;
步骤D,若结构在危险点处不产生塑性应变,即为高周疲劳,则提取结构件危险点处的应力值,进入步骤E;若结构在危险点处产生塑性应变,即为低周疲劳,则直接进入步骤G;
步骤E,计算危险点处最大主应力峰值(σ1)max及最大剪应力变程Δτmax;
步骤F,将上述最大主应力峰值(σ1)max和最大剪应力变程Δτmax带入该基于临界面法的塑性金属材料多轴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多轴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预测结构多轴高周疲劳寿命Nf,该基于临界面法的塑性金属材料多轴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寿命预测模型为:
(σ1)max+Δτmax/k=Kf(2Nf)t
其中(σ1)max为加载过程中最大主应力峰值,Δτmax为加载过程中最大剪应力变程,k为常数,根据材料的不同有不同的取值,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Kf和t为材料常数,Nf为疲劳寿命;
步骤G,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204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