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26564.1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7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华军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缩式 折叠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个人交通工具。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可完全封闭的驾驶座舱,乘员座椅安装在地板上,在座椅靠背进行折叠后地板在座舱内可以向上运动;由汽车前桥、后桥和折叠装置组成的行驶机构安装地板上,地板上升时前桥、后桥在折叠装置的作用下折叠并缩入地板上升后空出来的座舱空间内。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缩小汽车在折叠时的空间占用,并且不受气候的影响。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面积日趋扩大,公共交通的辐射范围与便利程度往往难以满足便利出行的需要;而传统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由于没有封闭的座舱在安全、舒适方面存在不足,汽车则由于其较大的体积往往易于遭遇堵车以及停车位难找的限制,并且四座车往往只坐一个人也在事实上形成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巧、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这样的交通工具以一个到两个成员为限,具有安全、舒适的全封闭座舱,可以折叠到座舱内的行驶机构在停放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地面占用,方便停放,而展开后的行驶机构则可以为行驶时的稳定性提供保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车身小巧,尤其在折叠后其占地面积极小,可以方便的找到停放地点,而不必如传统汽车一样面临找不到停车位的困难;2、具有全封闭的乘员舱,可以如传统汽车一样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和舒适的乘坐环境;3、小巧的车身对路面资源占用少,当广泛使用时可以缓解道路压力、同样也能减少能源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的示意图。
图2为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行驶机构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3为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行驶机构折叠时的示意图。
1座舱、2地板、3行驶机构、4前桥、5后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只用于对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如图1-3所示,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在功能上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座舱1、地板2和行驶机构3。座舱1的功能是为乘员提供舒适安全的封闭环境,地板2位于座舱1的内部,并可以在座舱1内上下移动,行驶机构3安装在地板2上,位于地板2的下方。行驶机构3由前桥4、后桥5以及连接的折叠装置组成;行驶机构3中前桥4、后桥5可以采用铰链连接在行驶机构3的折叠装置上,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连接在折叠装置上,通过折叠装置的操作缩小前桥4上车轮与后桥5上车轮之间的距离以便将折叠后的行驶机构3收入地板2上升后座舱1在地板2下方出现的空间内。
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的座舱1安装有车门以便乘员出入,地板2上安装座椅,座椅的靠背可以折叠以降低座椅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在行驶时如图1、2所示,地板2在座舱1内下降到最低点,地板2上的座椅则打开靠背,此时乘员可以坐入座舱内;行驶机构3则处于展开状态,前桥4、后桥5在折叠装置的操作下展开,前桥4上车轮与后桥5上车轮之间的距离变大到工作位置,此时座舱1向后倾斜可以降低空气阻力。
当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行驶到停放地点时,乘员通过座舱1的车门离开座舱,地板2上的座椅靠背折叠后,地板2开始在座舱1内向上移动,同时行驶机构3在折叠装置的作用下驱动前桥4、后桥5进行折叠,前桥4上车轮与后桥5上车轮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并缩入地板2上升后座舱1内的空间,行驶机构3的折叠与地板2的上升可以是同时进行也可以是分步进行,当行驶机构3的折叠与地板2的上升都完成后,座舱1向前倾斜,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的平面空间占用达到最小值。
当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需要从停放状态变化到正常乘坐行驶状态时,只需反转上述的过程即可。
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通过上述的折叠与展开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停放时的空间占用,而展开后前桥4上车轮与后桥5上车轮之间的距离变大到工作位置可以为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提供足够前后轮距,确保内缩式折叠电动汽车具有相当的高速行驶稳定性,而展开后座舱1的向后倾斜则可以减少空气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华军,未经肖华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65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