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623296.8 | 申请日: | 2013-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0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4/40 | 分类号: | H01R24/40;H01R13/187 |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插接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通信、电气等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连接器的应用领域也正在不断的被拓宽,作为电连接器的核心部件,接触件组件也逐渐趋于多样化。
接触件组件是由互相匹配的插针和插孔组成,在使用的时候,插针和插孔中的一个被装配在插头壳体中,另一个被装配在插座壳体中,伴随着插头与插座的插合和分离,接触件组件完成对电路的导通和切断。
在传统的接触件组件中,插孔一般是由一个导电的金属套构成,插针则是由导电的金属棒构成,在插合的时候,插针插入至插孔的内孔中并且与插孔接触,从而完成对电路的导通。为了保证插针与插孔之间能够可靠接触并导电连接,与插孔所适配的插针端的尺寸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通常公差不会超过0.1mm,否则就会出现插针与插孔之间插拔力不足(插针外径过小)或者无法插合(插针外径过大)的现象,从而会导致电信号无法传输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在需要高质量传输信号的射频同轴连接器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当同一电气断口处所采用的多个电连接器的插针的型号不同时,则需要根据插针的不同规格配备相应尺寸规格的插孔,进而增加多种含有不同内径尺寸插孔的电连接器,这便造成了同一位置处连接器的增多,当不同规格的接触件组件的尺寸差异较小时,还极易出现混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连接器能够自动适应针连接器的插针尺寸变化的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包括针连接器和孔连接器,针连接器包括外壳和通过针绝缘体装配在外壳中的插针,孔连接器包括孔绝缘体和固定装配在孔绝缘体上的插孔,插孔包括护套和装配在护套中的导电套,护套以前端为插接端,导电套的套壁上设有簧爪,所述簧爪的前端位于导电套的套壁上,后端自前向后逐渐向导电套的中心线靠拢。
簧爪的后端设有向外弯折的弧形弯折结构。
所述护套的后端固定装配有后套,插孔通过后套与孔绝缘体固定配合,护套的前端设有内翻沿,导电套被夹紧在护套的内翻沿与后套之间。
所述导电套为C形套。
所述簧爪与导电套为一体式结构,导电套的套壁上设有与簧爪对应的让位孔。
所述针连接器有至少两个,各针连接器的外壳形状及尺寸均一致,它们的插针外径不等。
插针为变径插针且于变径处具有一个损耗补偿段,当针连接器与孔连接器插合后,该损耗补偿段位于相应插孔的前端与针绝缘体之间。
由于该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孔连接器的插孔具有所述护套和导电套,导电套的套壁上设有簧爪,并且簧爪的前端位于导电套的套壁上,其后端自前向后逐渐向导电套的中心线靠拢,因此,在使用的时候,插孔可通过其簧爪与针连接器的插针配合接通电路,只要插针能够插入导电套,则簧爪便可以与其可靠接触,因此,该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孔连接器能够与多种外径尺寸的插针配合使用,自动适应针连接器的插针尺寸的变化。
更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弯折结构可避免簧爪端部的刃边直接刮擦相应的插针,可起到保护适配插针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图2中的插孔与插针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导电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如图1-4所示,该自适应插接式电连接器组件包括针连接器1001和孔连接器1002。
针连接器1001包括外壳101和通过针绝缘体102固定装配在外壳101中的插针103,插针103为变径插针并且以前端为插接端,另外,插针103的变径位置的前方处具有一个损耗补偿段。
孔连接器1002包括壳体104、孔绝缘体105以及通过孔绝缘体105固定装配在壳体104中的插孔106,插孔106包括护套11、装配在护套11中的导电套12以及固定装配在护套11后端的后套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32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升漆包线绝缘漆膜脱除效率的方法及其设备
- 下一篇:电源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