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19237.3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9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健;张万民;张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缓冲器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缓冲器技术,涉及一种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
背景技术
对于普通小型飞机缓冲器阻尼装置,一般采用单油孔形式的阻尼装置,但对于大型飞机缓冲器单油孔阻尼器效率偏低,一般采用油针式变阻尼装置,油针式变阻尼装置能够提高缓冲器效率,但是怎样的变阻尼系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缓冲器效率,还未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外小型飞机缓冲器采用单油孔阻尼装置,阻尼参数为一常数,垂直载荷曲线,两个峰值之间有一凹陷,影响了缓冲器能量的吸收,导致缓冲器效率不高。对于大型飞机缓冲器主要采用的油针式阻尼装置,油针下端固定在活塞杆内,油针为光滑锥形截面,油针与柱塞间隙共同组成阻尼装置过油面积,对于这种变阻尼装置结构形式,变阻尼参数曲线单调,不能充分提高变阻尼缓冲器的效率,而且落震试验时,变阻尼参数调整困难,需要反复修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功量曲线饱满、有效提高阻尼效率的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为圆柱形针体,针体外表面开设有若干纵向分布的凹槽,针体前段凹槽深度大于针体后端凹槽深度。
所述的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从起始段开始,针体外表面沿轴向设置有4个作为控制点的凹槽,其中,起始处段油针截面积参数为1.07f;第一凹槽在0.27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1.07f;第二凹槽在0.57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96f;第三凹槽在0.8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615f;第四凹槽在0.9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48f;末端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3f,其中,L为缓冲器的结构行程,f为保持垂直载荷两个峰值相等时的定油孔面积。
缓冲器结构行程L为油针长度尺寸的70~90%。
定油孔面积f为油针所安装处的活塞杆截面的1~2%。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通过在针体表面开设有特定排列和深度的凹槽,可以消除垂直载荷两个峰值之间的凹陷区,使得载荷平缓,使缓冲器的功量曲线更为饱满,效率系数提高至80%,远超过现有水平,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变阻尼油针安装示意图;
图2为变阻尼油针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图;
图4为变阻尼油针凹槽控制点示意图;
图5为变阻尼油针使用效果示意图,
其中,1-外筒、2-柱塞、3-油针、4-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其是本发明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的安装结构示意图。本发明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其下端安装在活塞杆4内部,其上端插入柱塞2内,共同组成缓冲器阻尼装置,当缓冲器压缩时,活塞杆4和油针3快速插入外筒1内部,这样活塞杆内油液快速流过油针针体便面凹槽,产生了阻尼力。本发明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为圆柱形针体。请参阅图2,针体外表面开设有若干纵向分布的凹槽;所述的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从起始段开始,针体外表面沿轴向设置有4个作为控制点的凹槽,见图4,且各控制点之间为平滑直线连接。其中,起始处段油针截面积参数为1.07f;第一凹槽在0.27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1.07f;第二凹槽在0.57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96f;第三凹槽在0.8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615f;第四凹槽在0.9L处,其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48f;末端油针截面积参数为0.3f,其中,L为缓冲器的结构行程,f为保持垂直载荷两个峰值相等时的定油孔面积。缓冲器结构行程L为油针长度尺寸的70~90%。定油孔面积f为油针所安装处的活塞杆截面的1~2%。
采用本发明的飞机缓冲器变阻尼油针,能够将定阻尼油孔的垂直载荷出现的两个峰值之间的凹陷区域填平,使垂直载荷成平缓状;可以降低了5-10%的垂直载荷,提高缓冲器吸收效率系数5-10%。
某实施例里,油针长度为550mm,缓冲器结构行程440mm,活塞杆截面积23200mm2,定油孔面积f为330mm2,落震试验(无仿升)垂直载荷峰值由37.5T减低至35T,降低了6.7%,垂直载荷曲线效果参见图5,缓冲器效率系数由75%提高至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92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池
- 下一篇:一种中央空调能耗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