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过滤床-生态浮床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12243.6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1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伟;周晓;张波;魏源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过滤 生态 富营养化 景观 水体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过滤床-生态浮床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景观水体是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给人以美感的城市、乡村及旅游景点的水体,如大小湖泊、人工湖、城市河道等。景观水体对于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增强居住舒适感,改善城市区内微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深,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治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包括物化、生物、生态处理技术等,然而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对于高浓度废水的治理行之有效,但对于低浓度景观水体的防治并不适用。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多为微污染,发生期短、流动性差、且美学要求高,因此难以直接使用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来进行污染治理和防治。
目前,不少物化、生物及生态工程技术都尝试应用于城市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中。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生物过滤技术及生态处理技术。然而,由于再生水景观水体是小水域微污染系统,依靠单一方法或技术处理污染的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往往效果不佳。现有的处理技术大都限于生物过滤技术或生态处理技术单体系统或两者的简单组合,处理效果不佳。
考虑到各种单一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处理技术各自的局限性,我们试图将生态、生物处理技术结合起来,改善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处理效率,运行操作与维护简单,投资和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生物过滤床-生态浮床景观水体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过滤床-生态浮床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处理系统,由集水区、生物过滤反应区、生态浮床区和复氧区组成,所述集水区根据处理水量设计,用于收集存储水体排污口排出的污水;所述生物过滤反应区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净化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所述生态浮床区利用水生植物的作用,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净化;所述复氧区进行水体复氧。
上述技术方案中,集水区设置在整个系统的最前端,集水区同时起到沉砂作用,在集水区上部开有一进水口,进水口处设置有细格栅网,集水区底部开有一沉砂斗,采用重力排砂方式清砂,集水区的外侧壁上部并排设有多个导流孔,集水区通过导流孔与生物过滤反应区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生物过滤反应区内部填充填料,底部装有曝气装置,外侧壁的中部设有多个液体导流槽,液体导流槽与生态浮床区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生物浮床区设有人工湿地填料层,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表面土壤层、砂层和砾石层,上部设置布水系统,布水系统采用分支布管方式,其外侧壁的开有一圈导流槽,导流槽与复氧区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复氧区设有出水管,为多级重力跌水复氧设施。
本发明将生物过滤床与生态浮床技术相结合。生物过滤床中填充高密度活性填料,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浮床中种植高效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净化污染物。同时结合复氧,能够使富氧氧化景观水体得到彻底的处理。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的效果:
1)将生物过滤床和生态浮床的优势结合,研制成一种生物过滤床-生态浮床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处理系统。该系统构造简洁、运行操作与维护简单、无二次污染产生。
2)生物过滤床中高密度的填料,给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大提高了生物处理效果,为污染物在后续生态浮床中的去除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增加了基于重力跌水复氧设施的复氧区,实现水体复氧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集水区 2生物过滤反应区
3生态浮床区 4复氧区
5进水口 6细格栅网
7沉砂斗 8导流孔
9环状塑料填料 10曝气装置
11液体导流槽 12人工湿地填料层
13表面土壤层 14砂层
15砾石层 16布水系统
17导流槽 18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
一种生物过滤床-生态浮床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处理系统,由集水区1、生物过滤反应区2、生态浮床区3和复氧区4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22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