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酶法自茶叶渣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10964.3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5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葛喜珍;林强;田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2 | 分类号: | A61K36/82;A23L1/29;A61P39/06;A61P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茵 |
地址: | 10002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茶叶 提取 茶多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或原料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酶法自茶叶渣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渣是茶叶冲泡后的茶叶渣滓。茶叶在泡水时只能把水溶性强的部分成分浸泡出来,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未溶出成分主要是水难溶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茶多酚是抗氧化剂,对人体内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其清除自由基作用比VC、VE强很多倍,此外,茶多酚与抗氧化物还具有协同作用。对茶多酚提取分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茶叶渣滓直接丢弃造成巨大浪费,合理利用废弃茶叶渣,变废为宝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较多,但存在有以下问题,如水提法提取茶多酚含量很低;溶剂萃取法在提取过程中用到有机溶剂,使得茶多酚中残留有毒性物质,不安全;沉淀法提取茶多酚对于pH值的控制有很高要求,pH过高或过低对茶多酚的提取都不利,且对沉淀剂的选择要求高,有些金属盐离子容易产生残留,使茶多酚的安全性无法保证;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茶多酚无污染、无杂质,但是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膜技术的方法提取茶多酚,成本高、产量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酶法自茶叶渣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生产,提取的茶多酚产品安全、无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酶法自茶叶渣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a、预处理:先将茶叶渣粉碎,将茶叶渣和水按重量比1:3-7混合,浸泡0.5-1小时;
b、复合酶解:向上述预处理液中,按茶叶渣重量的0.32%-1.16%加入复合酶,该复合酶为纤维素酶8-30重量份、果胶酶4-20重量份和木聚糖酶0.004-0.008重量份;用HCl调pH为5.0-6.5,温度为50℃-60℃时酶解2-4小时,而后煮沸2-4min,使酶失活;
c、乙醇浸取:使用5-10体积%乙醇对步骤b酶解后的混合物加热浸提,浸提温度75℃-80℃,将提取液离心,取上清液;
d、分离、提纯:将步骤c获得的上清液减压浓缩,得浸膏,加水至浸膏完全溶解,将上述浸膏液缓慢滴加到大孔吸附树脂,用50-70体积%乙醇作为洗脱液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减压浓缩至浸膏。
如上所述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纤维素酶为60万U/g、果胶酶为80万U/g和木聚糖酶为4.2万U/g。
如上所述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c的具体操作为:向步骤b酶解后的混合物中加入无水乙醇,使乙醇终浓度达5-10体积%,加热至75℃-80℃浸提1-2h;过滤后的茶渣再用5-10体积%的乙醇浸提2次,每次所加5%-10%的乙醇为茶渣干重的5~10倍,浸提温度75℃-80℃,每次浸提1-2h,合并3次提取液,将提取液离心,取上清液。
如上所述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d中大孔吸附树脂为D-101、AB-8、X-5、LX-60、DM-130中的一种或几种,大孔吸附树脂中pH5.0-8.0。
如上所述的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复合酶中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添加量为重量比1500:1000:8。
如上所述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c中5-10体积%乙醇的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80℃,每次浸提2h。
本发明所述的茶叶渣是茶叶冲泡后的茶叶渣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降血脂作用,用于制药、食品保健品行业,用途广泛。本专利研究了自茶叶渣中提取茶多酚的工艺制备的新方法。
2、本发明的提取方法以复合酶法进行酶解处理,成本低、环境友好、产量高、纯度高,适宜工业化生产。
3、整个提取过程操作简便,避免了有机溶剂带来的毒性成分。
4、本发明中使用5-10%乙醇提取,提取液澄清,粘度低,产品杂质少,后续处理方便。
5、本发明使用的大孔吸附树脂可反复使用,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未经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109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急性期血栓性静脉炎的中药热敷剂
- 下一篇:一种治疗哮喘病的特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