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串联电感坐标变换的三相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初始位置估计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6446.4 | 申请日: | 2013-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5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赵耀;王慧贞;刘伟峰;王永杰;邹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P21/14 | 分类号: | H02P2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串联 电感 坐标 变换 三相 电励磁双凸极 电机 初始 位置 估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励磁双凸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属于电励磁双凸极电机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位置传感器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电机控制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信息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它能够提高电机系统的集成度,增强系统的适应性、抗干扰性、可靠性,为电机在高温、强磁场等位置传感器容易受到干扰的场合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起动阶段,对电机进行无位置控制时,转子初始位置的检测精度直接决定电机能否正常起动以及平稳运行。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结合了永磁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的优点,在转子上没有绕组和永磁体,结构简单,同时定子上用励磁绕组代替永磁体建立主磁场,励磁调节电压容易。
然而,目前还很少有文献对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初始位置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仅有文献针对永磁双凸极电机提出了静止时分别给不同串联定子绕组两两组合施加一个相同时间,相等幅值的脉冲电压,通过电流响应计算出等效电感判断出转子初始位置。而永磁双凸极电机与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磁链和电感特性并不相同,脉冲注入的时间也不相同,故文献中所述的方法不适用于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中。考虑到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的结构类似,两者的数学模型也较为接近,因而对开关磁阻电机初始位置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国内外学者对开关磁阻电机的转子初始位置检测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文献对于开关磁阻电机提出了对任意一相通一段时间电流,使转子转动到一个特定的位置的方法。这种方法定位准确,但是某些特定的场合不希望转子初始定位时发生旋转,适用性不强。也有文献提出利用复杂磁链数据表格查表来判断开关磁阻电机静止时的转子初始位置,该方法准确性低,针对每个电机都必须先获取磁链数据。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注入脉冲法的研究最为广泛。高频脉冲注入法无需外加激励源,而直接利用功率变换器给非导通相注入高频检测脉冲。注入脉冲法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相电流大小比较法,该方法同时给各相注入短时脉冲,根据绕组自感与响应电流的反比关系,比较电流大小判断转子所处位置区域。
2)相电流峰值检测法,这种方法需要建立转子位置与电流峰值的三次样条数学模型,通过检测不同位置的电流峰值来判断转子位置,处理过程较为复杂,可移植性差。
3)电感矢量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相电流的上升和下降斜率差值来估计相电感,间接消除了运动反电势的影响,但是需要判断对电流斜率做出精确计算。
4)电流阈值检测法,该方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电流阈值来实现开通关断角的可调,从而满足负载起动要求,但不适用于初始位置的判断,也有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导通相电感双阈值法。该方法无需复杂的计算和存储,通用性强,但是电感阈值的选取需要事先设置,且要考虑误差影响。
5)自举电路法,该方法通过给自举电路的电容充电,通过测量自举电路中电容充电到达最大电流的时间来计算相电感,进而判断转子位置。
以上的方法都可以实现开关磁阻电机初始位置的检测,但是都只能检测到转子的区域,不能精确到某一个具体位置的机械角度,在需要变提前角度起动场合的应用就受到了限制。且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的主驱动电路拓扑不同,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同一时刻有两相绕组串联导通,相与相之间存在耦合,因此本专利提出一种利用串联相电感坐标变换的方法来精确检测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初始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传统脉冲注入法基础上,结合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电感特性,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串联电感坐标变换法的三相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初始位置估计法,该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传统的各种初始位置判断无位置法无法精确获取转子具体角度,可移植性差等弊端,得到一种简便容易实现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为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各种提前角度的可靠起动奠定了基础。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解决方案,采用如下技术策略:
1)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确的三相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模型或通过实际电机实验,在不加励磁电流情况下,仿真或实测得到三相电枢绕组两两串联自感之和:(La+Lb),(Lb+Lc),(Lc+L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64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热一体化温室气体发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混合励磁电机弱磁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