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WLAN热点布设方法和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605970.X | 申请日: | 2013-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1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 发明(设计)人: | 赵璇;姚旭东;刘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16/02 | 分类号: | H04W16/02;H04W16/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郭振兴;彭晓玲 |
| 地址: | 3500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wlan 热点 布设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中WLAN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WLAN热点布设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WLAN网络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从已投入运营的AP情况分析,目前现网闲置AP占比高达27%,如何加强WLAN精确规划,提高WLAN对2/3G网络的分流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有关于WLAN热点布设的技术包括:
1、基于Z因子的热点(以下简称AP)布设规则:
Z因子算法AP布设规则为根据AP发射功率确定单个AP所覆盖区域的半径,然后根据预布设区域的面积计算所需要布设的AP个数,最后将AP等距离的布设在预布设区域,如图1所示。
2、WLAN规划方法
WLAN不同于传统的有线网络,噪声和干扰、建筑物结构、无线设备的摆放位置及其参数的设置都对WLAN的信号质量和传输速率等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WLAN的规划设计与有线网络不同。WLAN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使无线接入设备能覆盖所有期望覆盖的区域,并具有足够承担预期负载的能力。由于环境的复杂性,WLAN的规划设计必须通过实际的测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中,热点(AP)的定位和频率分配是WLAN规划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
2.1考虑用户移动性需求
在进行AP规划时需要考虑用户在移动中始终保持高带宽和低时延的状态。用户的移动需求分为:a)用户在整个覆盖区域内移动时应始终与WLAN保持良好连接;b)用户不定时接入WLAN,例如参加会议的人员在会议间歇需要不时查看电子邮件。第一种需求需要跨越WLAN进行无缝漫游,满足这种需求的WLAN应加大接入点密度;第二种需求属于间断性的无线连接,接入点密度可相对小些。
2.2考虑AP覆盖区域
WLAN的射频信号传播原理:传播的信号频率越低,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就越慢,有效范围也就越广。由于大量射频信号以较低频率传播,同时信噪比的灵敏度因为高速调制方式而增加,所以速度为11Mbps的2.4GHz802.11b信号的传播距离远远超过速度为54Mbps的5GHz802.11a信号。
WLAN的覆盖范围除了受不同射频带和吞吐量变化而造成的波传播特征影响外,还会因为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和衰减而受到限制。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很大程度上是由开放或户外环境方面造成的,实际上是由于无线电信号波前扩展引起的扩散导致接收天线接收不到这些信号。衰减在WLAN的室内安装中比较常见,它是振幅下降,或者射频信号在穿过墙壁、门或其他障碍物时减弱造成的,这就是WLAN在密集建筑物周围性能不好的原因。即使是弹性比5GHz信号好得多的2.4GHz信号,仍然会遇到一些射频问题。多路径效应也是影响覆盖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多路径效应就是信号被反射并回送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多路径效应会使接收到的信号被削弱或是被完全抵消,造成一些本来应该充分传播信号的区域几乎或根本没有射频信号覆盖。通过拆除或重新安置机柜和网络设备机架这类干扰对象可以防止多路径效应,同时还应增加接入点密度或输出功率。
AP覆盖区域应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确定:a)设定一个信号强度阀值,凡是信号强度不低于这个阀值的区域确定为AP的覆盖区域。b)进行实地测量,形成AP的覆盖区域图。c)根据定位原则进行调整,直到满足需求为止。各区域的用户密度不同,一般情况下用户密度高的区域情况更复杂,所以应先在用户密度高的区域进行AP的布置,然后再布置用户密度低的区域。在空旷的户外,可采用对称圆形和球形来划定AP覆盖区域;在规则的狭长或矩形建筑物内可采用线形或矩形将AP对称分布。但由于室内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如金属防盗门、铝合金门窗等),应当在初步选择AP位置后再进行仔细的测量,以确保所布置的AP能覆盖所有区域。
2.3考虑负载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59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