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Mg-In-Ag三元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592272.0 | 申请日: | 2013-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6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 发明(设计)人: | 斯庭智;张江波;柳东明;李永涛;张庆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23/00 | 分类号: | C22C23/00;C22C30/00;C22C1/03;B22F9/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 地址: | 243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g in ag 三元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储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新型的镁基储氢材料体系及其制备新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镁作为一种储氢材料具有密度小、贮氢容量高(7.6 wt.%)和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镁基储氢合金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储氢材料。就目前而言,Mg与Mg基合金更广泛的储氢应用应解决以下问题:(1)该类合金吸放氢活化困难(一般需3~8次的吸放氢循环活化);(2)吸放氢速度较慢,即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3)吸放氢热力学性能差,通常需要在350 ℃左右才能有效吸放氢。
合金化是改善Mg基储氢合金上述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而材料的体系设计、相结构调控直接关系到其储氢性能的优劣。目前,已发展的Mg基二元储氢合金主要有Mg-Ni、Mg-Cu、Mg-Al和Mg-In等体系。其中Ni、Cu、Al等与Mg形成的化合物对Mg合金的吸放氢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在MgH2的放氢过程中起到失稳介质的作用;而In与Mg形成Mg(In)固溶体不但可以改善吸放氢动力学,而且能有效改善吸放氢热力学性能[H. C. Zhong, H. Wang, J. W. Liu, D. L. Sun and M. Zhu, Scr. Mater., 65 (2011) , 285]。基于Ni、Cu、Al与In在Mg的合金化中的不同作用,最近人们开发了Mg-Ni-In三元储氢合金,该合金的储氢性能较二元合金有明显的改善[F. P. Luo, H. Wang, L. Z. Ouyang, M. Q. Zeng, J. W. Liu and M. Zhu, Int. J. Hydrogen Energy, 38 (2013), 10912; J. Cermak and L. Kral, J. Alloys Compd., 546 (2013), 129]。由于In的熔点低(156 ℃)、密度大(7.31 g/cm2),不能采用简单高效的熔炼方法来制备含In的Mg基储氢合金。因此,人们目前只能采用高能球磨+烧结两步法制备Mg-In、Mg-Ni-In等储氢材料。该方法球磨时间过长(170 h左右)[F. P. Luo, H. Wang, L. Z. Ouyang, M. Q. Zeng, J. W. Liu and M. Zhu, Int. J. Hydrogen Energy, 38 (2013), 10912],具有耗时耗能及长时球磨带入罐壁杂质等缺点;后续烧结进一步增加制备时间和能源的消耗,并且在烧结过程中储氢材料易于氧化以致烧结工艺难控制,造成制备成本大幅增加。因此,制备上的难题是含In三元Mg基储氢合金开发和应用的主要瓶颈。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含In的Mg基储氢合金制备方法的不足以及提高储氢性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于熔炼制备的新型Mg-In-Ag三元储氢材料体系,结合机械力化学球磨成功制备了高活性的Mg基储氢材料粉末。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且制备材料的储氢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Mg-In-Ag三元储氢材料,该材料组分按原子百分数配比为:(Mg + In)为80~85%,其中In在(Mg + In)中的占比为3~6%,其余为Ag。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上述Mg-In-Ag三元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熔炼合金: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分配比称取Mg块、In块和Ag片原料,原料的纯度均不低于99.0 wt%,其中对Mg元素添加8~10 wt%的烧损;然后采用感应熔炼炉熔炼Mg-Ag二元低熔点合金,再将按配比称取的In块与熔炼的Mg-Ag二元合金一起熔炼得到Mg-In-Ag三元合金;
(2)氢气氛下机械力化学制备储氢材料:将步骤(1)熔炼得到的三元合金除去氧化皮后于手套箱中研磨成合金粉末,然后将其置于充入2atm氢气的球磨罐中机械力化学制备得到高活性的粉末储氢材料,即本发明目标产物:Mg-In-Ag三元储氢材料。
本发明的科学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22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老人小便不通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隔热灯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