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跳中继通信系统中通过中继站的导频传输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1830.3 | 申请日: | 200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7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P·达亚尔;季庭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5/00;H04L25/02;H04B7/155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 代理人: | 张扬,王英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继 通信 系统 通过 中继站 频传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03月14日、申请号为200880008522.9、发明名称为“多跳中继通信系统中通过中继站的导频传输”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7年3月16日提交的、名称为“PILOTTRANSMISSION BY RELAYS IN A MULTIHOP RELAY SYSTEM”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895,390的优先权,该临时申请已转让给本申请受让人并且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多跳中继的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地用以提供诸如语音、视频、分组数据、消息、广播等各种通信服务。这些无线系统可以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系统资源来支持多个用户的多址系统。这种多址系统的例子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正交FDMA(OFDMA)系统和单载波FDMA(SC-FDMA)系统。无线系统已经将自已确立为电信领域中的增长点。当前趋势和需求在于以有保障的服务质量(QoS)来传送诸如语音、视频、交互式游戏等多媒体服务。需要高数据传输容量以便支持高质量多媒体服务。
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支持多跳中继以便提高覆盖和/或性能。利用多跳中继,基站可以经由一个或者多个中继站将数据发送到用户站。各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例如基站或者另一中继站)接收数据并且可以将该数据重新发送到下游站(例如用户站或者另一中继站)。从一个站到另一个站的传输称为跳跃。可能希望各中继站尽可能高效地并且以对用户站透明的方式重新发送数据。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了用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多跳中继的技术。在一个方面中,中继站从上游站如基站或者另一中继站接收数据和第一导频。该中继站重发数据并且将第二导频发送到下游站,例如用户站或者另一中继站。导频是发送站和接收站均预先已知的传输。第一导频允许中继站恢复由上游站发送的数据。第二导频允许下游站恢复由中继站重发的数据。可以根据为各导频选择的导频格式来发送该导频。可以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导频格式发送第一和第二导频。
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从第一站(例如基站)接收数据和第一导频。中继站可以基于第一导频来导出信道估计,然后基于信道估计来对数据进行检测。中继站可以重发数据并且将第二导频发送到第二站(例如用户站)。中继站可以从第二站接收信道信息并且可以将信道信息转发到第一站。可替换地或者除此之外,中继站可以基于信道信息来选择用于向第二站发送数据的速率。
在一种设计中,用户站可以从中继站接收数据和导频。用户站可以基于导频来导出信道估计,然后基于信道估计来对数据进行检测。用户站可以基于导频来确定信道信息并且将信道信息发送到中继站。
下面更具体地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各个方面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支持多跳中继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无多跳中继的帧结构。
图3示出了用于子载波完全使用(FUSC)的子载波结构。
图4示出了用于子载波部分使用(PUSC)的子载波结构。
图5示出了用于频带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的子载波结构。
图6示出了在透明模式中用于多跳中继的帧结构。
图7示出了在非透明模式中用于多跳中继的帧结构。
图8和图9示出了两种在非透明模式中用于三跳的帧结构。
图10示出了以2跳中继来发送数据和导频的方案。
图11示出了以3跳中继来发送数据和导频的方案。
图12示出了用于通过中继站来支持多跳中继的过程。
图13示出了用于支持多跳中继的装置。
图14示出了用于采用多跳中继来接收数据的过程。
图15示出了用于采用多跳中继来接收数据的装置。
图16示出了基站、中继站和用户站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18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